[发明专利]音频处理装置及音频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8563.1 | 申请日: | 2013-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4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戴魁廷;杜博仁;张子军;张嘉仁;游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3/00 | 分类号: | H04R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音频 处理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音频处理装置及音频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装置的使用情况日益普遍下,为了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播放音频资料,耳机的使用时机也是日益增多。但是在使用耳机与移动电子装置连接时时常会遇到一个情况,就是耳机在插拔时,在耳机的听筒往往会传出“啵”的杂音。而随着移动电子装置与耳机的种类不同,这样的杂音也可能有大有小,当使用情况需要时,这样的杂音便会不断地出现,可能使得使用者无法接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音频处理装置及音频处理方法,可消除耳机插拔时所产生的噪音。
本发明的一种音频处理装置,适用于一音频处理方法,包括:一音频插孔、一处理单元以及一第一开关。音频插孔包括多个音频接点。处理单元通过音频插孔检测一耳机是否被插入。第一开关耦接于音频接点之一与一接地点之间。其中,当处理单元检测耳机被插入时,处理单元导通第一开关;以及当第一开关导通超过一预定时间后,处理单元断开第一开关。
本发明的一种音频处理方法,适用于一音频处理装置,用以消除一耳机插拔所造成的噪音,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检测一耳机是否被插入音频处理装置的一音频插孔。然后,当检测耳机插入时,导通音频处理装置的一第一开关,其中第一开关耦接于音频处理装置的一音频接点与一接地点之间。接着,当第一开关导通超过一预定时间后,断开第一开关。
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音频处理装置及音频处理方法,当检测到耳机插入时,消除耳机听筒可能产生的噪音。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音频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的导通状态与检测电压的时序关系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音频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音频处理装置;
110:音频插孔;
111~114:连接点;
120、130:开关;
20:耳机的连接端子;
GP:接地点;
LC:左声道信号;
RC:右声道信号;
GND:接地电压;
MCR:麦克风信号;
CS:控制信号;
DV:检测电压;
VDD:电源电压;
R1:电阻;
S301~S303:步骤;
T1~T5:时间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出音频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音频处理装置10包括音频插孔110、处理单元(未示出)、第一开关120以及第二开关130。音频插孔110用以与耳机的连接端子20连接,包括音频接点111~114,当耳机的连接端子20插入音频插孔110时,音频处理装置10则分别由音频接点111~114传送/接收耳机的麦克风信号MCR、接地电压GND、右声道信号RC以及左声道信号LC。其中音频接点111~114则为弹片或其他类型的金属接点。
第一开关120耦接在接收左声道信号LC的音频接点114与接地点GP之间,其中接地点GP提供一接地电压。第二开关130被设置于音频插孔110的内表面上,并且耦接处理单元,并且通过电阻R1耦接一电源电压VDD。而处理单元则从第二开关130上接收检测电压DV。由于图1主要示出用以说明音频处理装置10的结构,处理单元在图1中则被省略未示出,但在以下的叙述中仍然会提及处理单元的作动内容。
在音频处理装置10的初始状态情况下,第二开关130为开路(断路)状态,而第一开关120则为短路(导通)状态,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处理单元所接收到的检测电压DV则为一高电位状态,也即为电源电压的电压值减去通过电阻R1的压降。第二开关130设置于距离接收左声道信号LC的音频接点114稍有间隔之处。当耳机的连接端子20被插入音频插孔110时,耳机的连接端子20依序的接触音频接点111、112、113、114以及第二开关1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85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