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冷却能量回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2654.2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7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马宗正;马建辉;邵凤祥;王新莉;徐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绍琳;董晓慧 |
地址: | 45119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冷却 能量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量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塞贝克效应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发动机能量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的发展已经超过120年的历史,虽然热效率与最初的发动机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大部分的能量还是以废气和冷却的方式浪费掉,所占燃油能量的70%左右。如果能够对这部分能量进行回收利用,则会明显提高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将废气能量进行回收利用,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能够轻而易举的提高20%。
温差发电技术是利用热电材料的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是一种全固态能量转换方式,具有无需增加发动机负载、无噪声、体积小等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能量回收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能量回收装置,能够回收利用发动机的热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能量回收装置,包括散热器和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设置在散热器和能量回收管之间,能量回收管一端设有进液管、另一端设有出液管。
所述能量回收管内设有若干隔挡片,隔挡片上设有过孔,相邻隔挡片上的过孔上下排列。
散热器表面采用翅片式散热结构。
本发明主要由散热器、温差发电片和冷却能量回收管组成。散热器位于整个系统的最外层,起到散热的作用,为温差发电片提供低温端;能量回收管位于系统的中间,冷却液从中流过,为温差发电片提供高温端;温差发电片位于散热器与能量回收管中间,利用塞贝克效应发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能量回收管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一种发动机冷却能量回收装置,包括散热器1和温差发电片4,所述温差发电片4设置在散热器1和能量回收管2之间,能量回收管2一端设有进液管5、另一端设有出液管6。
本发明工作原理如下:发动机工作时,冷却液通过进液管5进入通过能量回收管2,再通过出液管6流出能量回收管2,使得能量回收管的表面温度升高,大约能达到95°C左右,而此时散热器与环境温度基本一致,同时,还可以在散热器翅片外增加冷却风扇,起到降低冷端温度的作用,最大程度保持冷端温度,这样在温差发电片4两端就产生了温差,从而可以产生电压。
本发明中,若干温差发电片采用串联方式连接,并利用升压模块将压力升高到5V或者12V,从而可以作为整车的能源或者对电瓶进行充电,从而实现废弃能量的回收利用,达到能量回收的目的,并且能够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所述能量回收管2内设有若干隔挡片7,隔挡片7上设有过孔8,相邻隔挡片7上的过孔上下排列。相邻两个隔挡片上的过孔8高低不同,可使得冷却液通入能量回收管2的时候迂回前进,进而充分吸收冷却液的热量,使得能量回收管温度升高,增加温差发电片4两侧的温度,进而产生较高的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程学院,未经河南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26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上下文相关的非均匀分簇路由算法
- 下一篇:欠压-过压保护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