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零能耗雨水灌溉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4249.4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9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赵林;方东明;毛国柱;马凯;朱德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A01G25/1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张金亭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耗 雨水 灌溉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水利用技术,是一种零能耗雨水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按国际缺水标准,我国总体属于轻度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2000-3000立方米之间)。我国水资源分布又极不均衡,全国水资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北方城市大多缺水严重。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农业建设用水量和居民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雨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充分利用雨水可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目前,对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的研究已有不少,雨水经收集、净化,最终用于冲厕和绿化。雨水的收集利用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但是由于雨水贮存池多在地下,在利用雨水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将雨水输送到地上。
公开号为CN1861920A的中国专利申请披露了一种生活区雨水收集处理利用装置,主要包括蓄水池和通过水泵与蓄水池连接的储水罐。通过使用该发明,可以将生活区收集的雨水存放于蓄水池中,通过水泵打入储水罐,经过处理供用户使用,可是运用水泵时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公开号为CN1920192U的中国专利申请披露了一种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屋顶集水槽收集屋顶的雨水,再供居民使用。该专利的屋顶集水具有一定的势能,可直接使用,可是蓄水池也是设置在地下,利用雨水时仍需消耗大量电能。授权公告号为CN201321625Y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城市绿化带雨水收集及自动缓施灌溉装置。该装置将雨水收集后,可根据土壤湿度情况自动浇灌植物,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节省了市政人员的劳力投入。可是在将雨水提升到地面的时候仍需消耗大量电能。
综上所述,上述雨水收集、综合利用装置均需消耗大量电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零能耗雨水灌溉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零能耗雨水灌溉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的贮水池、风力提水装置、水箱和施灌系统,所述水箱上设有与所述贮水池连接的溢流管,在连接所述水箱和所述施灌系统的所述管路上设有阀门。
所述施灌系统为滴灌系统。
所述阀门为电动阀,所述电动阀采用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所述自动控制系统设有供电电源。
所述供电电源为太阳能电池。
该灌溉系统还包括被动式太阳房,所述水箱安装在所述被动式太阳房内。
所述被动式太阳房设有集热蓄热墙和窗户。
所述被动式太阳房设有遮阳板。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利用风力提水装置将位于地下贮水池中的雨水输送到位于地上一定高度的水箱中,水箱设有溢流管,水箱水位超过一定高度,水会沿溢流管流回贮水池;在出水端设置自动控制装置,以实现灌溉的远程控制或自动控制,采用太阳能电池为自动控制装置供电;铺设滴灌管道,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在水箱外构筑一被动式太阳房,以保证水温处于植物耐受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风能将雨水提升至一定高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势能,再利用雨水,雨水可以自动流动,减少了大量的能源消耗。本发明能够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缓解城市用水压力;能够实现雨水灌溉的自动控制或远程控制,减少市政人员的劳力投入;而且整个系统不用采用外加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贮水池,2、被动式太阳房,3、风力提水装置,4、水箱,5、太阳能电池,6、遮阳板,7、窗户,8、集热蓄热墙,9、滴灌系统,10、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一种零能耗雨水灌溉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的贮水池1、风力提水装置3、水箱4和施灌系统,所述水箱4上设有与所述贮水池1连接的溢流管10,在连接所述水箱4和所述施灌系统的所述管路上设有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42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