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喷动床反应器及其烯烃聚合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5138.5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2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正梁;顾玉彬;周业丰;王靖岱;阳永荣;廖祖维;蒋斌波;訾灿;杨勇;柳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8/24 | 分类号: | B01J8/24;C08F10/00;C08F2/34;C08F2/01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动床 反应器 及其 烯烃 聚合 方法 | ||
1.一种喷动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圆筒(1)、缩径段(2)、气体导入口(3)、封闭板(4)、扩大段(5)、扩大段上端的封闭板(6)、锥形挡板(7)、气体排出口(8)、辅助气体导入口(9)、固体颗粒引出口(10)、催化剂加料口(11)、排料口(12)、旋风分离器(13)、循环气压缩机(14)、换热器(15)、循环气管道(16)、固体颗粒引出管(17)、气固喷射泵(18)、透孔(19)、固体颗粒循环管(20)、下料管(21);反应器本体从上到下包括相连接的气体排出口(8)、扩大段上端的封闭板(6)、扩大段(5)、直圆筒(1)、封闭板(4),直圆筒(1)下部设有辅助气体导入口(9),反应器本体内上部设有锥形挡板(7),反应器本体内下部设有缩径段(2)、气体导入口(3),缩径段(2)上设有固体颗粒引出口(10)、排料口(12)、进气孔(19),固体颗粒引出口(10)、固体颗粒引出管(17)、气固喷射泵(18)、固体颗粒循环管(20)、气体导入口(3)相连,气体排出口(8)、旋风分离器(13)、循环气压缩机(14)、换热器(15)、循环气管道(16)顺次相连,循环气管道(16)再分成三路,其中第一路与辅助气体导入口(9)相连,第二路与气固喷射泵(18)相连,第三路与固体颗粒循环管(20)相连,旋风分离器(13)底部与反应器本体相连。
2.一种喷动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圆筒(1)、缩径段(2)、气体导入口(3)、封闭板(4)、扩大段(5)、扩大段上端的封闭板(6)、锥形挡板(7)、气体排出口(8)、辅助气体导入口(9)、固体颗粒引出口(10)、催化剂加料口(11)、排料口(12)、旋风分离器(13)、循环气压缩机(14)、换热器(15)、循环气管道(16)、固体颗粒引出管(17)、气固喷射泵(18)、透孔(19)、固体颗粒循环管(20),下料管(21);反应器本体从上到下包括相连接的扩大段上端的封闭板(6)、扩大段(5)、直圆筒(1)、封闭板(4),扩大段(5)上设有气体排出口(8),直圆筒1下部设有辅助气体导入口(9),反应器本体内上部设有锥形挡板(7),反应器本体内下部设有缩径段(2)、气体导入口(3),缩径段(2)上设有进气孔(19),缩径段(2)上方、圆筒(1)内侧任意位置处设有固体颗粒引出口(10),固体颗粒引出口(10)与固体颗粒引出管(17)相连,固体颗粒引出管(17)分为两路,其中一路固体颗粒引出口(10)、固体颗粒引出管(17)、气固喷射泵(18)、固体颗粒循环管(20)、气体导入口(3)相连,另外一路固体颗粒引出管(17)与下料管(21)相连,气体排出口(8)、旋风分离器(13)、循环气压缩机(14)、换热器(15)、循环气管道(16)顺次相连,循环气管道(16)再分成三路,其中第一路与辅助气体导入口(9)相连,第二路与气固喷射泵(18)相连,第三路与固体颗粒循环管(20)相连,旋风分离器(13)底部与反应器本体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喷动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体颗粒引出口(10)、固体颗粒引出管(17)、气固喷射泵(18)、固体颗粒循环管(20)构成输送装置,所述的输送装置为1~16个。
4.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喷动床反应器进行烯烃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气分别经气体导入口(3)和辅助气导入口(9)进入喷动床反应器内,从气体排出口(8)进入由旋风分离器(13)、压缩机(14)、换热器(15)构成的循环气系统,在循环气系统中经分离,压缩、冷却后经固体颗粒循环管(20)、气体导入口(3)、辅助气导入口(9)再度进入喷动床反应器内,并在固体颗粒循环管(20)内补充新鲜的原料气;通过进入气固喷射泵(18)的循环气量,控制固体颗粒引入固体颗粒引出管(17)内的固体颗粒流量,从而调节控制喷动床反应器内固体颗粒运动的活跃程度和气固传质效率;调节通过缩径段(2)上透孔(19)进入喷动床反应器的气量与通过缩径段(2)下端气体导入口(3)进入喷动床反应器的气量的比例,进而改变喷动床反应器内固体颗粒运动的活跃程度和气固传质效率;根据需要,调节从通过缩径段(2)上透孔(19)进入喷动床反应器的气体与通过缩径段(2)下端气体导入口(3)进入喷动床反应器的气体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513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