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行车叉体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5861.3 | 申请日: | 2013-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5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木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木荣 |
主分类号: | B62K21/02 | 分类号: | B62K2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胡畹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自行车叉体装置,详而言之为减轻自行车叉体的重量,并达到减少叉体的岔杆与连杆间断裂的情况发生,即为一种实用性极佳的发明。
背景技术
在现今自行车所让人追求的方向皆朝向轻量化的设计方式,借此能增加骑乘者骑乘时的速度,但是,越好的自行车其所使用的零件相对也较为贵重以及繁杂,也进一步造成整体自行车重量的增加以及受到风阻而影响骑乘情况,因此如何以不减少自行车的功能且价格符合大部分骑乘者所需,已经成为现在相关业者所重视的课题。
业者为了满足轻量化理念又不丧失整体自行车的功能,因此在自行车车体上绞尽脑汁的尝试,如何可以使车体达到更轻量的效果,其中在车体的前端组装有一前叉,前叉是用来提供前轮的架设,并提供骑乘者控制前轮的前进的方向,所以,前叉的重量相对之下必须先具轻量化,才得以方便骑乘者轻松控制,然而,早期自行车前叉在制作上,大多采用模具的铸模而成形,且所使用的铸材绝大部分为铁材,通过高温的熔融灌注至模具内,待硬化后则形成如同Y字型的一体成型前叉,可是此种方式制作出的前叉容易因长期的骑乘受力与侧向力的影响而由岔部与杆部的连接处断裂,如此一来既达不到轻量化,也造成过高成本的耗费,为此相关业者则推出一种组装式的前叉以改善上述所说的缺点。
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M345765「前叉与转向管结合装置」,其是于一镁合金材质的前叉的肩部上贯穿设有一组装孔,另于一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的转向管的端部上设有一组装部,该组装部的管径大于前叉的组装孔的孔径,而可以干涉配合方式迫紧固定于前叉的组装孔内,是以制造时无须另外加工制作用以相对固定的结构,例如螺纹,而且还可利用机器设备大量且快速的组装,有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日的。
上述「前叉与转向管结合装置」为组接式的自行车前叉,其通过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所制成,以达到减轻自行车整体重量,但在现今科技的发达下,铝合金与镁合金还是具有些微的重量,且在组装后的管壁厚度上皆较薄,因此当自行车于骑乘时,因控制前叉的转向而使转向管承受较大的外力作用,如此的构造设计下,容易造成前叉孔缘处将极容易受到破坏而形成裂痕。故,此种前叉与转向管间的连接装置确有容易减短使用寿命,且孔缘处的破裂坏损将无法以维修方式修理,必须通过更换新品才得以继续使用,因此造成费用上的增加等缺点。
有鉴于上述说明的缺点,本发明人利用许多时间投入研究相关知识,并加以比较各项优劣,且进行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历经多次实验与测试,而终于推出一种『自行车叉体装置』,其在于改善上述所提及现有技术上,通过金属材质所制成的前叉重量过重,且因组装后的管壁较薄,使前叉在其外力作用上较容易由孔缘处产生裂痕坏损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因利用金属材质所制作而造成前叉重量过重,且因组装后的管壁较薄,使前叉在其外力作用上较容易由孔缘处产生裂痕坏损的缺点,而提供一种自行车叉体装置,其能更进一步减轻前叉的重量,且减少产生裂痕坏损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行车叉体装置,其包括一岔杆、一连杆以及一连接岔杆与连杆的组配件,其中:该岔杆包括有二间距设置的中空支架及一连接于该二支架末端的基部,另设有一结合孔由基部顶面贯穿至底面;
该组配件组设于该结合孔内并连接岔杆与连杆,该组配件包括有一管套件及一长管件,该管套件组设于结合孔,且一端外伸于结合孔底面的孔口,又另设有一组孔由管套件顶端贯穿至底端,而该长管件穿组入管套件的组孔,且两端外露于组孔,该长管件靠近岔杆一端的外周侧向外延伸有一环抵部,该环抵部于长管件插设入管套件后抵顶于管套件,又该长管件外壁面与管套件内壁面形成有一插置空间;该连杆由长管件设有环抵部的相反端套设而入,且朝岔杆方向进入至插置空间内,并分别与管套件的内壁面以及长管件的外侧面相互固接组设。
本发明自行车叉体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下列技术特征:
该管套件外周侧进一步向外延伸有一侧环片与一挡环片,该侧环片与挡环片呈间距设置,且该侧环片嵌固于结合孔孔壁,而该挡环片则遮蔽结合孔顶端的孔口,又该挡环片与管套件外伸的一端形成有一呈阶梯状的肩部。
该二支架中任一支架进一步于外侧面开设有至少一透孔,又另于该连杆、基部、管套件与长管件相互重叠处设有一线孔贯通四者,且该线孔连通支架内空间并与透孔相连通,使刹车线由连杆内部穿过线孔,再经过支架内朝透孔穿出予以藏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木荣,未经李木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5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时相雷达监测土壤含水量的方法
- 下一篇:多缸燃气发动机燃气喷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