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重叠视场的相机与二维激光的标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7836.9 | 申请日: | 2013-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7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叶平;孙汉旭;贾庆轩;杜宇楠;窦仁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叠 视场 相机 二维 激光 标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领域中的相机与二维激光的标定。
背景技术
在智能机器人的视觉导航中,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得到关于环境更加可靠、统一、精细的描述,以便决策与规划及控制。在进行数据融合时,多传感器的标定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标定一般分为各传感器自身参数的标定以及多传感器的联合标定。各传感器自身参数的标定是为了保证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而多传感器的联合标定是为了多传感器数据的准确匹配。
在相机与二维激光扫描仪数据融合的技术中,相机与二维激光的联合标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视觉传感器探测范围宽,信号丰富,但易受外界影响,对环境光照变化敏感,存在目标缺失、模糊等问题。激光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小,但存在数据点稀疏,扫描频率低的缺点。将二者融合,可以弥补各自缺失。
近年来,相机与二维激光扫描仪的数据融合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通过合理地建立相机坐标系与激光扫描仪坐标系,利用相机图像与激光扫描仪深度图中对应点的空间约束求解两坐标系的空间变换关系。但是目前已有的相机与激光扫描仪的联合标定方法存在不少问题:
1.一般采用的通过寻找黑白格交错信息完成视觉和二维激光数据点的匹配方法,依赖于扫描物质的特性及距离激光的远近,同时激光数据点的稀疏程度也极大地影响标定结果。
2.匹配对的选择依赖于手动点选,引入的人为误差无法很好的统计和控制,精度较低,同时手动点选在时间上花费较大。
3.要求相机与激光扫描仪必须有重叠的视场,同时检测到标定物,大大限制了相机与激光扫描仪的摆放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相机与二维激光标定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精度高的相机与二维激光联合标定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重叠视场的相机与二维激光的标定系统,包括二维激光扫描仪、相机、平面镜等。
一种无重叠视场的相机与二维激光的标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用针孔摄像机模型考虑透镜畸变因子,使用传统的棋盘表格进行相机的内参数标定,得到相机的内参数矩阵M。
步骤2:合理配置激光扫描仪、相机、平面镜之间的关系,且在平面镜上贴一张黑白相间的棋盘表格。
步骤3:确定镜面棋盘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位姿关系。标定时,棋盘纸平面位于相机视场范围内,使用harris角点检测方法确定内角点在图像坐标系的坐标,使用高斯牛顿迭代方法求得棋盘坐标系和相机坐标系之间的旋转矩阵R和平移矩阵T。
步骤4:根据镜面成像对称关系求得棋盘坐标系和镜中相机像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关系,从而可确定实际相机与镜中相机之间的变换关系。
步骤5:使用黑色三角形标定板,确定相机像坐标系与二维激光扫描仪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其中的详细步骤如下:
5-1.合理地摆放标定板,使二维激光扫描仪与镜中相机能够同时检测到标定板。
5-2.通过轮廓提取逼近三角形的方法得到标定板在相机中成像的三个顶点,检测激光扫描平面与标定板的交线的两个顶点,将图像中检测到的三个顶点(图像坐标系)与激光与标定板边缘相交的两个点(激光坐标系)作为一个样本。
5-3.重复步骤5-1,5-2,得到足够的样本,设定旋转量和平移量的初值,使用高斯牛顿迭代进行最优估计,得到旋转和平移矩阵。
步骤6:由相机与其像之间的位姿关系和相机像与二维激光扫描仪之间的位姿关系,得到相机坐标系与二维激光扫描仪坐标系之间的旋转平移变换矩阵。
本发明的优点有:
1.相机与二维激光扫描仪没有重叠的视场,两者数据融合具有更大的视场范围。
2.无须手动点选匹配对,只需进行标定区域的选择,提高了标定的自动化程度,具有标定快速性,自动化的特点。
3.本发明具有较高的标定精度,为后期的相机与二维激光扫描仪的数据融合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联合标定方法的系统组成图。
图2是本发明中所定义的相机坐标系。
图3是本发明中使用的棋盘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相机及其像坐标系与棋盘坐标系变换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相机像与激光标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78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乐器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
- 下一篇:改进型单磁环无极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