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纳结构氧化锌高效负载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68118.3 | 申请日: | 2013-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0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邓泉;汪国忠;唐海宾;刘岗;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66 | 分类号: | B01J23/66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氧化锌 高效 负载 纳米 颗粒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纳米颗粒的高效负载方法,尤其是对微/纳结构氧化锌基体高效负载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机污染物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何有效的降解这些污染物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传统的环境修复技术,如物理吸附、化学煅烧、微生物降解等技术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修复周期长、无法起到移除污染物的作用、耗能大、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毒性更大的物质等。光催化降解能够直接去除二次污染物,工艺简单、常温下就能进行,大大降低环境修复的成本。作为一种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氧化锌一直受到大家关注和研究。但是传统的氧化锌容易光腐蚀,只能在紫外区域光催化,效率低。为了解决这些不足和缺陷,一方面从氧化锌本身的结构上改良,如构筑微/纳结构氧化锌,提高结构稳定性,改善自身光腐蚀等;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贵金属修饰氧化锌,这样有助于载流子的重新分布,电子从费米能级较高的半导体转移到较低的金属,直至二者的费米能级相同,从而形成俘获激发电子的肖特基势垒,避免了电子空穴的复合,电子、空穴得到了有效分离,最终提高了光催化剂的光量子效率。
在氧化锌基体上负载贵金属银,被很多研究者证明是一种提高光催化作用的有效方法,并且,银纳米颗粒在基体上的分散度越高,半导体-银复合体系的光催化性能越好。但是贵金属银的成本高,如何有效的利用银源,提高其转化效率,提高其在基体上的分散度是对半导体基体进行负载的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转化效率高、分散性好的银纳米颗粒的高效负载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微/纳结构氧化锌高效负载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氯化亚锡敏化的氧化锌:将15-30mg制备好的氧化锌片状球分散于10-15ml的3-5mM的氯化亚锡乙醇溶液,搅拌1-2h后,离心,干燥,得到淡灰色粉末,即为氯化亚锡敏化后的氧化锌;
(2)制备种籽晶后的氧化锌:将步骤(1)得到氯化亚锡敏化后的氧化锌分散于5-6mM的硝酸银乙醇溶液10-20ml,搅拌20-30min后得到淡褐色浑浊液,自然沉降,去除澄清溶液,干燥剩余粉末,得到淡褐色粉末,即为种籽晶后的氧化锌;
(3)制备微/纳结构氧化锌高效负载银纳米颗粒:取0.01-0.03M银氨溶液10-12ml,加入步骤(2)中得到种籽晶后的氧化锌中,取1-2ml甲醛还原溶液,搅拌下逐滴加入分散有粉末的银氨溶液中,20-30min后,得到黑色浑浊液;自然沉降后,去除上层溶液,干燥剩余黑色粉末,即得负载银纳米颗粒的微/纳结构氧化锌。
所述的微/纳结构氧化锌高效负载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所述的甲醛还原溶液为0.4-1.0ml甲醛、9.2-18.0ml无水乙醇和0.4-1.0ml水混合所得。
本发明的有益成果:
其一,上述制备方法得到了高利用率高分散性纳米银颗粒修饰的氧化锌;其二,这种负载方法修饰后的氧化锌,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方面性能大大增强;其三,这种制备方法在制备的过程中,未引入其他表面活性剂,后处理方便;其四,整个制备工艺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负载银纳米颗粒前后,对氧化锌粉末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由XRD谱图可看出,负载银纳米颗粒前,与氧化锌六方晶系结构的标准谱图JCPDS 36-1451相同,负载银纳米颗粒后,出现三个很强的峰,它们与金属银面心立方晶系的标准谱图JCPDS 04-0783相同。
图2是对负载银纳米颗粒前后的样品,进行扫描电镜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其中,图2a为单一氧化锌片状球的SEM照片,由其可看出目标产物是由薄片构成的微/纳结构球,球的直径主要分布在1~2μm;图2b是负载银纳米颗粒后氧化锌的高倍扫描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薄片上均一的负载有粒径约为20~50nm的颗粒,且这些纳米颗粒分散度很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81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油箱气密性检验装置
- 下一篇:光杆示功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