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助力杆的电动自卸汽车举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9344.3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9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学义 |
主分类号: | B60P1/06 | 分类号: | B60P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49 山东省淄博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助力 电动 汽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助力杆的电动自卸汽车举升装置,属于机械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自卸汽车升降装置一般采用液压升降装置,存在着同步性差,升降定位误差大等缺陷。如中国专利公报2012年3月28日公告的发明专利:一种自卸车用液压举升装置,申请号:201110332867.3,由液压举升控制阀、控制气管、液压油箱、低压油管、液压分配阀、液压油泵、高压油管、举升油缸组成,液压油泵的进油口通过低压油管与液压油箱连接,液压油泵的出油口通过高压油管与液压分配阀的进油口连接,液压分配阀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通过回油管连接,液压分配阀的出油口与举升油缸举升进油口连接,液压分配阀通过控制气管与液压举升控制阀连接,举升油缸安装在副车架和车厢之间,通过举升油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控制车厢的举升和回落,该装置发生故障时不易检查和排除,维修成本高,其使用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升降定位误差范围小,传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维护方便的带助力杆的电动自卸汽车举升装置,其技术内容为:
由举升机构和动力装置组成的带助力杆的电动自卸汽车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涡轮蜗杆箱体通过涡轮蜗杆箱体底部的吊耳铰接在支撑轴上,支撑轴固定在车架的纵梁上;
举升机构由涡轮、涡轮蜗杆箱体、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螺杆、顶杆组成,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固定在涡轮蜗杆箱体内的轴承室内,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圈固定在涡轮的上侧,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圈的内孔与螺杆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能够相对运动,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固定在涡轮蜗杆箱体内的另一轴承室内,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圈固定在涡轮的下侧,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圈的内孔与螺杆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能够相对运动,涡轮的内孔加工成内螺纹,套在螺杆上并与螺杆啮合,螺杆的顶部通过第一铰链与顶杆铰接,顶杆的一端通过第二铰链与车厢的底部铰接,顶杆(9)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链铰接在车架的纵梁上;
动力装置由直流电动机、涡轮、蜗杆组成,直流电动机固定在涡轮蜗杆箱体上,直流电动机轴的伸出部分加工成蜗杆,蜗杆与涡轮的外沿啮合。
工作原理为:直流电动机旋转带动蜗杆旋转,蜗杆再带动蜗轮转动,涡轮的内孔为内螺纹,套在螺杆上并与螺杆啮合,通过直流电动机的正传和反转使得涡轮也随着正传和反转,控制螺杆的伸缩进而控制车厢的举升和回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电动自卸汽车自身携带的电源直接驱动直流电动机旋转,既提高了传动效率又清洁干净,采用具有自锁功能的螺杆螺母机构,升降定位精度高,结构紧凑,体积小,使用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涡轮蜗杆箱体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1、蜗轮 2、涡轮蜗杆箱体 3、第一圆锥滚子轴承 4、螺杆 5、第一铰链 6、第二铰链 7、车厢 8、车架 9、顶杆 10、第三铰链 11、蜗杆 12、支撑轴 13、第二圆锥滚子轴承 14、直流电动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由举升机构和动力装置组成的带助力杆的电动自卸汽车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涡轮蜗杆箱体2通过涡轮蜗杆箱体2底部的吊耳铰接在支撑轴12上,支撑轴12固定在车架8的纵梁上;
举升机构由涡轮1、涡轮蜗杆箱体2、第一圆锥滚子轴承3、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3、螺杆4、顶杆9组成,第一圆锥滚子轴承3的外圈固定在涡轮蜗杆箱体2内的轴承室内,第一圆锥滚子轴承3的内圈固定在涡轮1的上侧,第一圆锥滚子轴承3的内圈的内孔与螺杆4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能够相对运动,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3的外圈固定在涡轮蜗杆箱体2内的另一轴承室内,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3的内圈固定在涡轮1的下侧,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3的内圈的内孔与螺杆4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能够相对运动,涡轮1的内孔加工成内螺纹,套在螺杆4上并与螺杆4啮合,螺杆4的顶部通过第一铰链5与顶杆9铰接,顶杆9的一端通过第二铰链6与车厢7的底部铰接,顶杆9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链10铰接在车架8的纵梁上;
动力装置由直流电动机14、涡轮1、蜗杆11组成,直流电动机14固定在涡轮蜗杆箱体2上,直流电动机14轴的伸出部分加工成蜗杆11,蜗杆11与涡轮1的外沿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学义,未经张学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93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