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镍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71902.X | 申请日: | 2013-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3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李钧;冉庆选;刘乐;李昆坊;刘庆;姚婧婧;柳刚;林根文;肖学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38 | 分类号: | C22C38/38;C22C3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经济型 不锈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镍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属钢铁合金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相不锈钢是指其组织由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组成的不锈钢。双相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铬、镍、钼,其中镍在双相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是形成和稳定奥氏体相。金属镍是我国的稀缺资源,其价格高且市场波动大,因此对不锈钢市场的影响也很大。为了降低成本,可采用同样是奥氏体形成和稳定元素的氮和锰等合金元素来代替钢中的镍元素,其中氮对不锈钢不但有间隙固溶强化作用,而且具有提高不锈钢耐点蚀和缝隙腐蚀的作用。随着AOD、VOD精炼工艺的发展,尤其是AOD,熔炼过程中已经能够精确控制氮的加入。氮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钢的耐局部腐蚀性能,而且解决了不锈钢的焊接问题,使双相不锈钢成为一种可焊接的结构材料,大大拓宽了双相不锈钢的应用范围。通过适当调整合金元素的配比,即提高锰和氮的含量来代替贵金属元素镍,同时结合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得到理想的相比例。这样不仅提高了双相不锈钢的力学性能,而且使双相不锈钢的耐蚀性能也保持了相当的水平。由于双相不锈钢比奥氏体不锈钢强度高一倍,因此使用双相不锈钢可以大大减轻结构件的重量,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具有优良耐腐蚀性的无镍经济型双相不锈钢。
本发明的无镍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的成分及质量百分比:C≤0.03%,S≤0.01%,P≤0.01%,Cr:17.0~18.0%,Mn:10~14%, Si≤1.0%,Mo:1~3%,N:0.2~0.35%,W≤1%,B:0.001~0.01%,Ca:0.001~0.01%,稀土Ce或Y:0.005~0.20%,其余部分为铁。
本发明的无镍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传统常规的熔炼工艺方法,在投料时采用纯铁管密封中间合金投入法,即事先制备好需用的中间合金;中间合金由铁和稀土金属组成,选用Fe-Ce或Fe-Y中间合金;两者的组成分别为:Fe-Ce中间合金中Ce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3.5%;Fe-Y中间合金中Y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经综合配料熔制后,浇注成型,经热锻、合适的固溶处理,最终制得经济型双相不锈钢。该成分范围内的钢在850~1300℃范围均为双相区,奥氏体含量约在30~70%变化,经热锻和一定温度固溶处理,室温的拉伸断裂强度在850~1100Mpa范围,σ0.2在500~750Mpa范围,断裂延伸率在20~70%范围。本发明的无镍经济型双相不锈钢与奥氏体不锈钢300系列相比,具有相当的耐蚀性能、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低的合金成本,可作为奥氏体不锈钢300系列的替换材料。
本发明的机理如下所述:
根据锰和氮是奥氏体形成和稳定元素的作用原理,采用适量的廉价锰和氮可以有效的稳定双相不锈钢中的奥氏体组织,代替镍从而减少金属镍的使用含量,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向双相不锈钢中加入稀土元素Ce和Y后,大大降低合金中的硫含量或形成高熔点的稀土硫化物弥散于基体中,避免了低熔点硫化物析出于相界或晶界上,从而有效改善了双相不锈钢的高温热塑性。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叙述于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采用经济型双相不锈钢的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如下:
Cr 17.3%
Mn 11.4%
C 0.022%
Si 0.54%
Mo 1.1%
W 0.78%
N 0.25%
稀土Ce 0.10%
S 0.003%
P 0.007%
B 0.001%
Ca 0.007%
Fe 余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19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CPU的散热块
- 下一篇:一种多实验装置可在三维空间自由移动的试验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