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喷射点胶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3952.1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1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凌云;蔡建法;李益盼;何勇;杜晓辉;王小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C5/04 | 分类号: | B05C5/04;B05C11/1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刘勇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射 点胶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点胶头,尤其是涉及一种喷射点胶头。
背景技术
点胶头是电子产品加工和封装中常用的设备。现有的流体点胶头的点胶方式一般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点胶头的原理是以一定气压推动流体通过不同孔径的针头接触基板和元件进行点胶。这种点胶方式存在几个很难克服的缺点:首先,接触式点胶阀在工作期间与元件之间的距离很小,如果元件或基板的定位稍有偏移或变形,就很容易让点胶针头和基板或元件造成损害。其次,接触式点胶中,点胶量的大小通常根据胶体的粘度通过调整点胶阀与基板的距离及相对运动速度来控制,但是在工作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会使得胶体粘度发生变化,导致点胶量无法很好地控制。第三,由于是接触性质的点胶,点胶阀和元件之间很容易造成拉丝现象,在基板和元件件造成不必要的粘连。第四,因为每点一次胶点点胶阀都要进行一次行程较大的竖直方向运动,使得点胶的效率受到限制。非接触式点胶头,即喷射式点胶头克服了以上的几个缺点,同时应用压电陶瓷等高响应高频率元件驱动点胶阀的开闭,能极大地提高点胶的效率。但在压电喷射式点胶头中,因为压电陶瓷的伸长量较小,所以需要有位移放大机构将压电陶瓷的伸长量放大,以此实现不同胶体在一定黏度范围内的稳定喷射。
参见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典型的点胶头压电陶瓷位移放大机构示意图。压电陶瓷位移放大机构为单级放大机构,设有压电陶瓷块A和平面式菱形框B。其工作原理是将压电陶瓷块A的输出位移进行放大并传递给撞针(未画出),通过撞针的周期性上下往复运动,对喷射腔内的胶体进行撞击以实现喷射。安装该放大机构的点胶机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第一,机构安装时,该放大机构没有输出位移,撞针安装时即处于与喷嘴紧密接触的状态,其紧密接触程度不好控制;第二,压电陶瓷块A的运动方向和该放大机构机构输出位移的运动方向不一致,所以需将压电陶瓷块A水平安置,压电陶瓷块A固定不便,同时,由于重力作用,压电陶瓷块A和该放大机构的接触面会产生一定的摩擦;第三,该放大机构的位移放大倍数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位移放大机构输出位移大,体积小,定位准确,使用方便的用于点胶机的一种喷射点胶头。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喷射点胶头,包括基座、加热块、一级位移放大机构、二级位移放大机构、撞针、撞针回位弹簧、喷嘴、喷嘴座和压电陶瓷块;
基座设有胶体流道,加热块设于基座内,一级位移放大机构设有平面式内菱形框、左拉伸臂和右拉伸臂,左拉伸臂和右拉伸臂对称设于平面式内菱形框左右两侧,二级位移放大机构设有平面式外菱形框,左拉伸臂和右拉伸臂与平面式外菱形框左右两侧对称水平连接,平面式外菱形框上端与基座上部连接,撞针垂直设置,撞针上端顶在平面式外菱形框下端,撞针下部位于基座内,撞针回位弹簧设于平面式外菱形框下端与基座壁之间并套在撞针上,喷嘴通过喷嘴座设于基座上,喷嘴位于撞针正下方,喷嘴孔与所述基座的胶体流道连通,压电陶瓷块设于所述平面式内菱形框内,所述平面式内菱形框与平面式外菱形框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基座最好为平面式矩形框。
所述喷嘴上方最好设有定位套筒,定位套筒通过垫片压住喷嘴,使喷嘴更好地定位。垫片可缓冲撞针对喷嘴的撞击,提高压电陶瓷和整个机构的寿命。
所述左拉伸臂和右拉伸臂可通过螺钉与平面式外菱形框左右两侧对称水平连接。
所述平面式外菱形框上端最好通过锁紧螺钉连接,平面式外菱形框上端最好还设有导柱、调整螺钉和预紧弹簧,导柱与设于基座上部的导槽滑动配合,调整螺钉与导柱螺接,预紧弹簧设于导柱上端面与基座上部的导槽之间,并套在调整螺钉上;所述导槽与所述撞针及喷嘴为同一轴心线。
所述基座内最好设有加热块,加热块设于基座内的加热块安装孔内,加热块安装孔位于胶体流道旁,加热块用于对经过胶体流道内流向喷嘴的胶体进行加热调节温度,从而改变胶体的粘度,可适用于粘度较高的胶体喷射。
所述基座内最好还设有隔热槽,隔热槽设于加热块安装孔旁,隔热槽用于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密封圈老化。
所述撞针下部位于基座内所设的撞针安装孔内,撞针上套有撞针密封圈,撞针与撞针安装孔之间的间隙通过撞针密封圈密封,可防止胶体泄露。撞针还设有防止撞针密封圈沿撞针往下滑落的凸肩。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39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进行空分判决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可多操作的多钻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