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机刹车控制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5475.2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4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何永乐;马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1/28 | 分类号: | B60T11/28;B64C25/44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慕安荣 |
地址: | 71007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机 刹车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技术发明涉及一种电液压力伺服阀。具体是一种改进的模块化的用于飞机电传刹车系统的电液压力伺服刹车控制阀。
背景技术
现代飞机电传刹车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刹车指令传感器,机轮速度传感器,电子防滑刹车控制盒和刹车控制阀。为了满足控制精度要求,通常采用电液压力伺服阀作为刹车/防滑控制阀,对机轮刹车压力实施精确控制,防止刹爆轮胎,缩短刹车距离。同时,由于刹车指令传感器取代了刹车阀,为减少非刹车工况下液压供压系统不必要的能耗,在电液压力伺服阀前面增加了电磁液压锁(电磁锁),通常它与电液压力伺服阀配套使用。
电液压力伺服阀通常是喷挡式,主要由力矩马达电气部分和喷挡阀、滑阀液压元件部分组成。由于电液压力伺服阀是高精密附件,对工作间隙要求很高,在使用中如果液压油受到污染,油中脏物极易造成液压元件运动瞬间卡滞或卡死,导致不能松刹车故障,或刹爆轮胎,使飞机偏出跑道,危及飞行安全。为了防止电液压力伺服阀内部污染,通常除了在进油口(供压口)前应设置总滤油装置(油滤),在喷嘴前还设置滤油装置(油滤)。现有的电液压力伺服阀存在的不足是没有考虑机轮刹车装置中的油液反向泄流污染带来的问题。机轮刹车装置安装在飞机起落架底部,工况比较恶劣。刹车高温加速汽缸座内油液分解、碳化,橡胶密封圈老化、磨损物,以及活塞外露部分粘附的沙尘在活塞缩回时裹带进去,使刹车装置中的油液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污染逐步加重。在起落架收起和飞机运动过程中,以及在松刹车时,刹车装置汽缸座内油液污染物可能窜入电液压力伺服阀内部,从而威胁着电液压力伺服控制阀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
另一个不足是没有考虑供压系统压力变化或脉动问题。液压系统供油压力波动会影响电液压力伺服阀工作稳定性,或引起振动问题。此外,从控制和监控的发展来看,需要电液压力伺服阀能够输出刹车压力信号,供电子防滑刹车控制盒、飞参系统和座舱显示使用,现有的电液压力伺服阀不具备这项功能。有的飞机刹车系统虽然设置节流装置(节流器)以减小或消除压力脉动,采用压力敏感元件(压力传感器)采集压力信号,但通常做为独立附件,分散安装在刹车管路上,不便于使用维护。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满足飞机刹车防滑控制要求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飞机刹车控制阀。
本发明中的力矩马达喷嘴两端的分别通过节流孔的出口与滑阀控制腔的两端连通。飞机刹车控制阀刹车口通过油路与滑阀的刹车口连通;刹车口油滤串连在所述滑阀的刹车口与飞机刹车控制阀刹车口之间。刹车口压力传感器的进油口通过支油路连接在所述滑阀的刹车口与刹车口油滤进油口之间的油路上。进油口通过油路与转换阀的进油口连通。在所述进油口与转换阀进油口之间的油路上串接有电磁阀;在所述电磁阀与进油口之间串接有进口油滤。节流器的进油口与转换阀的出油口通过油路连通。压力传感器的进油口通过管路与节流器出口处的油路连通。
所述回油口的油路在壳体内分为两支,其中一支油路与滑阀的回油口连通,另一支油路与转换阀的回油口连通。
所述节流器出油口的油路分为两支,其中一支油路与力矩马达油滤进油口连通,另一支油路与滑阀的进油口连通。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单向活门,并且所述单向活门进油口的油路与滑阀的刹车口和飞机刹车控制阀刹车口之间的油路连通;单向活门的出油口与飞机刹车控制阀刹车口连通。
本发明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增加和完善了飞机刹车控制阀。在电液压力伺服阀的进油路上和出油口处设置了滤油装置和压力传感器;在节流装置的进油路上设置电磁液压锁;在电磁液压锁的进油路上设置了滤油装置。
当飞机刹车时,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操纵刹车指令传感器,通过刹车指令传感器将刹车指令信号发送给电子防滑刹车控制盒。电子防滑刹车控制盒接收到刹车指令信号后经过处理,向电磁液压锁发出开锁控制信号,首先电磁液压锁完成开锁,接通刹车控制阀的液压源,做好刹车准备。同时向刹车控制阀的电液压力伺服阀发送与刹车指令传感器输出信号成正比的刹车控制信号,电液压力伺服阀输出对应的液压刹车压力。如果飞机跑道能提供足够的地面结合系数,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越重,刹车控制阀输出的液压刹车压力越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54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