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状烯烃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6646.3 | 申请日: | 2008-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8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中根敏雄;池田大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理塑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9/00 | 分类号: | B29C49/00;B29C49/06;B29C51/10;C08L23/08;C08L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状 烯烃 树脂 组合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880112599.0、申请日为2008年08月05日、发明名称为“环状烯烃树脂组合物”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的环状烯烃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因具有优异的透明性而被用于光学用途中。此外,由于环状烯烃聚合物的耐热性和水蒸气阻隔性良好,因此,在包装材料和一般工业用片材领域中也受到了注目。尤其通过有效利用作为非晶性聚合物的特征,还被应用于通过将片材或预成形体加热至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的软化处理温度而进行成形的真空成形、压空成形等方法中。
然而,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由于升温时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前后的软化行为剧烈,因此可能会出现例如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使用时或软化成形时薄膜和片材会局部破损;或者在注射拉伸吹塑成形时预成形体破裂的情况。
为了控制环状烯烃树脂的柔软性,而进行了若干次组合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同的环状烯烃树脂的尝试。
在日本特开平9-278974中公开了如下内容:由在频率10Hz、温度30℃下测定的储能弹性模量为5×109dyn/cm2以上的烯烃系树脂与环状烯烃系无规共聚物混合而成的主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处于55~90℃的范围的组合物,其所形成的热收缩性环状烯烃系聚合物软管挺度优异。
此外,在日本特开平11-80492中公开了如下内容:由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0~105℃的环状烯烃系共聚物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0~60℃的环状烯烃系共聚物共混而成的环状烯烃系共聚物组合物,其拉伸吹塑成形出的瓶耐冲击性和耐热性综合优异,热填充后的透明性也优异。
然而,这些方法是设定在较低温范围下成形或实际使用,而在超过140℃的环境下无法使用该方法。例如可列举热固性树脂的用于固化模中的脱模薄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789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80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制环状烯烃树脂的柔软性、且在超过140℃的环境下可成形的环状烯烃树脂组合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共混特定的环状烯烃共聚物,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1)一种环状烯烃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为含有Tg相差10℃以上的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的环状烯烃树脂组合物,且12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120)与在5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50)的比(E’120/E’50)在0.15~0.65的范围。
根据(1)的方案,12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120)与在5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50)的比(E’120/E’50)为0.15~0.65,优选在0.35~0.60的范围,由此可以缓和升温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前后的软化行为。因此,即使在超过140℃的高温环境下,也具有柔软性,还可以提高软化成形时的成形性。
本发明的环状烯烃树脂组合物通常具有高储能弹性模量。以往的环状烯烃树脂组合物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储能弹性模量急剧降低之前,均显示出大致恒定的储能弹性模量,在高温下的柔软性差。但是,若使用本发明的环状烯烃树脂组合物的话,成形时变为低储能弹性模量,因此,可以容易地成形。这是由于,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的温度下储能弹性模量急剧降低之前,从90℃到120℃左右储能弹性模量降低,之后,在到达玻璃化转变温度150℃附近之前维持该储能弹性模量。此外,储能弹性模量降低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储能弹性模量不发生变化,因此,还可以提高生产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理塑料株式会社,未经宝理塑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66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