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9745.7 | 申请日: | 2013-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7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孙庆;黄毅;魏迪;吴战宇;周寿斌;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25600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单体 模块 串联 并联 相互 转换 装置 | ||
1.一种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件和旋转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和旋转部件均为圆盘形,所述固定部件上设置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围绕所述固定部件的中心均匀排列,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同轴连接,所述旋转部件上设置有并联触点和串联触点,所述并联触点和串联触点均围绕所述旋转部件的中心均匀排列,所述固定部件带连接片的面与所述旋转部件带并联触点和串联触点的面相对设置,当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并联时,所述并联触点与所述连接片接触,所述串联触点与所述连接片分离;当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时,所述串联触点与所述连接片接触,所述并联触点与所述连接片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的数目为所述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的数目的2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触点的数目与所述连接片的数目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触点的数目比所述连接片的数目少两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包括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所述正极连接片连接所述单体或模块的正极,所述负极连接片连接所述单体或模块的负极,所述正极连接片设置所述固定部件中心线的一侧,所述负极连接片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中心线的另一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触点包括并联负极触点和并联正极触点,所述并联负极触点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中心线的一侧,所述并联正极触点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中心线的另一侧,所述并联负极触点之间相互连接,所述并联正极触点之间相互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所述并联触点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串联触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触点包括串联负极触点和串联正极触点,所述串联负极触点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中心线的一侧,所述串联正极触点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中心线的另一侧,所述串联负极触点连接相对应的所述串联正极触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中单体或模块间串联与并联相互转换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触点设置在所述并联触点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974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流器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制备纳米二氧化锰/纳米微晶纤维素复合薄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