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带有机房的摩擦轮式电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1061.0 | 申请日: | 201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37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奥莱克·保尔;托马斯·考赫;米夏埃尔·克莱默 | 申请(专利权)人: | 蒂森克虏伯电梯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7/02 | 分类号: | B66B7/02;B66B1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王静 |
地址: | 德国瑙***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机房 摩擦 轮式 电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轮式电梯,具有轿厢,轿厢至少在两个轿厢导轨上在竖直方向上引导;具有对重,对重至少在两个对重导轨上在竖直方向上引导;具有至少一个承载机构,承载机构将轿厢与对重相互连接起来;以及具有摩擦轮驱动装置,摩擦轮驱动装置具有摩擦轮,该至少一个承载机构通过摩擦轮引导,摩擦轮驱动装置设置在横梁上。
背景技术
比如在专利文献EP1577251A1中公开了此类摩擦轮式电梯。
摩擦轮式电梯是最常用的用于竖直电梯系统的电梯类型中的一种。在此类电梯系统中,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经过由电机驱动的摩擦轮套装。从摩擦轮向该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的力传递通过摩擦连接实现。为此,承载机构在摩擦轮的特殊成形的槽中引导。在该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的端部悬挂轿厢,在承载机构的另一端悬挂对重。对重和轿厢总是反向地在电梯竖井中运动,即当轿厢向上运动时,对重相反地向下运动。
对重和一半负荷的轿厢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质量,从而其处于平衡中。但可以通过轿厢中装载的负荷或者通过承载机构的、作用不同的重量根据轿厢和对重的各个位置产生区别,只要没有设置平衡绳索。
在提供此类摩擦轮式电梯设备时,经常致力于尽可能封闭地设计电梯设备,用以尽可能小地受到建筑物的不同边缘条件的影响。此外,摩擦轮式电梯设备比如被设计为没有专门的机房。摩擦轮驱动装置通常设置在竖井顶部。这样,摩擦轮驱动装置可以位于高于轿厢和对重能够占据的最高位置的位置上。
相应地,摩擦轮驱动装置必须支承在竖井顶部。为此公知的解决方案是,摩擦轮驱动装置在竖井顶部中设置在壁龛中或者支承在支架上,该支架又支撑在电梯竖井的壁龛中。但所有这些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建筑物 或竖井壁都必须以特定的方式和方法改动,从而能够安装该电梯设备。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电梯设备的元件在竖井壁上的支撑在电梯设备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由于建筑物的下沉要经受一定的相对运动。作为规范可以假设一个建筑物大约下沉其高度的千分之一,其中,这种下沉过程的时间曲线经常难以预测。比如100m高的建筑物预计在电梯设备与竖井壁之间会产生大约10cm的相对运动。
因此,考虑尽可能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设计摩擦轮驱动装置在竖井顶部的支承。
因此,在前述专利文献EP1215157A1以及专利文献EP1400477A2中比如建议将摩擦轮驱动装置设置在横梁上,该横梁支撑在至少一个对重导轨上。
在摩擦轮式电梯中,为了在竖直方向上(即在电梯竖井的纵向上)既引导轿厢也引导对重,设置轿厢导轨以及对重导轨。
通过将摩擦轮驱动装置支承在与至少一个对重导轨连接的横梁上,可以以这种方式提供至少部分的摩擦轮驱动装置的支承与建筑物的分开。但此类设置方式又需要针对各应用情况进行专门的匹配。由于原则上致力于轿厢、对重和电梯竖井的横截面之间的尽可能有利的比例关系,即轿厢应该利用所提供的电梯竖井的尽可能大的比例,对重导轨的定位和布置方式必须要相互间经常变化。由于还致力于使得对重利用电梯竖井的完全的深度,该深度又由轿厢预置,从而在穿过行驶竖井的横截面上占据尽可能小的面积,必须针对每一种应用情况鉴于发生的负荷情况重新设计且计算支撑在至少一个对重轨道上的横梁。对于此类情况有利的是与对重的各应用情况或尺寸设计无关的解决方案。
在采用此类横梁时的一种临界负荷情况总是围绕摩擦轮式电梯的驱动轴作用的横梁瞬时负荷。这里应该尽可能避免可能产生的横梁扭曲。
因此,专利文献EP1215157建议,在背包式电梯的情况下将横梁不仅支撑在对重导轨上也支撑在轿厢导轨上,从而将其类似于支撑在四个脚上。但此类设计当比如希望在中间引导轿厢时是不可用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尽可能与电梯竖井的尺寸设计无关的摩擦轮驱动装置支承方式的摩擦轮式电梯,其完全不需要在建筑物上进行改动且避免了与建筑物下沉相关的问题。
按照本发明建议,横梁固定在轿厢导轨的至少一个上且还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横梁固定在电梯竖井的壁上的壁固定装置,其中,该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分别在与竖直方向且与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型面配合地设计且在竖直方向上允许横梁与壁之间的相对运动。
因此建议,横梁一方面支撑在轿厢导轨的至少一个上,另一方面借助于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支撑在电梯竖井的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蒂森克虏伯电梯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蒂森克虏伯电梯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10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