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火云母带生产中含甲苯尾气回收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82073.5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3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唐崇书;潘鹤林;徐志珍;张文清;鲜金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新奇特电缆材料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孙忠明 |
地址: | 22580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火 云母 生产 甲苯 尾气 回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火云母带生产中含甲苯尾气回收工艺,属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甲苯在耐火云母带生产中作为溶剂,最终需要干燥,因而甲苯挥发到车间空气中,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并产生较大的环保问题,如不加以回收或处理,影响生产环境。甲苯作为挥发性有机物(Voc),对环境和动植物及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甲苯深度中毒对中枢神经有较大影响,会出现神经强烈兴奋或抑制表现,如躁动、发呆、嗜睡等症状。若甲苯扩散到空气中,在紫外线作用下与氮氧化物产生光化学反应,对人类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甲苯尾气处理技术有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处理法、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法和吸收法。吸附法常用活性炭作吸附剂,活性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径小且分布窄、吸附量大、吸附速度快、过滤阻力小、吸附能高等技术特点,广泛用于各种工业尾气处理,吸附工艺一般采用循环再生法,再生后循环回收甲苯,吸附剂的频繁更换是本方法最大缺点;催化氧化法是有机尾气净化的另一方法,其技术关键是催化剂,该法不能将尾气中的有用资源回收利用,且催化剂稳定性和价格使本法应用难以推广;生物处理法是藉恋臭假单细胞对有机物有降解能力来处理甲苯尾气,文献报道将A1型恋臭单细胞菌种负载于疏水性聚乙烯中空纤维膜上,处理甲苯尾气,甲苯的去除率达到86.0~97.0%,该方法关键是菌种的培养,处理量比较小;等离子体处理技术是较新的尾气处理技术,是利用脉冲电晕反应器对甲苯进行降解,甲苯去除率可以达到100%,但脉冲电晕技术能耗比较大;吸收法是传统而成熟的尾气处理工艺,适用性广,吸收法是利用甲苯在某些溶剂中的溶解性,采用高沸点、低蒸气压的油性溶剂吸收净化含甲苯尾气,这种处理工艺投资相对较小、费用省。气体甲苯传统吸收方法是以有机溶剂为吸收液,使含甲苯尾气和有机溶剂在吸收塔内接触,气体甲苯被有机溶剂吸收,吸收后含甲苯的吸收液再经精馏塔精馏得到回收甲苯,精馏解吸后的有机溶剂经冷却后循环用于吸收。传统吸收方法回收甲苯的装置包括吸收塔、精馏塔等单元操作装置。使用的有机溶剂包括柴油等,这些有机溶剂易燃易爆,生产过程存在较大的不安全性,较少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火云母带生产中含甲苯尾气回收工艺,克服现有吸收方法中因采用包括柴油等有机溶剂易燃易爆、生产过程存在较大的不安全性,本发明不仅使尾气中甲苯有效回收,而且回收中使用的吸收液可循环利用,有效地解决了含甲苯尾气的治理环保问题,使得含甲苯尾气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耐火云母带生产中含甲苯尾气回收工艺,其特征是,所述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耐火云母带生产装置中排出的含甲苯尾气自吸收塔的底部引进,与从吸收塔顶喷入的有机酸盐或无机酸酯(盐)水溶液的吸收液在20℃~70℃、0.1MPa下进行气液逆流接触,完成甲苯吸收过程,脱甲苯气体达标后自吸收塔顶排放;
(2)在吸收塔中当甲苯尾气的吸收率达到75~90%时,含甲苯吸收液进入储槽,经泵将含甲苯吸收液经加热器加热进入解吸塔在90℃~120℃、0.1MPa下进行解吸,解吸塔塔顶得到甲苯-水共沸物,共沸物冷凝后进入分层槽分层,上层富含甲苯,经过干燥后得到甲苯;
(3)当上述吸收液解吸率达到95%以上时,将解吸后产生的甲苯从分层槽中取出进行生产再利用;将解吸后的吸收液自解吸塔引入储槽冷却至20℃~50℃后经泵送至吸收塔循环使用。
所述有机酸盐或无机酸酯(盐)水溶液的吸收液采用一种或多种有机酸盐或无机酸酯(盐)类化合物的复配物。
所述有机酸盐或无机酸酯(盐)水溶液中,有机酸为乙酸、草酸、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柠檬酸、萘甲酸、苯磺酸、甲基磺酸、对甲苯磺酸、(间位、对位或邻位)二甲苯磺酸、异丙苯磺酸,相应的有机酸盐为上述有机酸的钠盐、钾盐、铵盐;无机酸为碳酸、硅酸、硫酸、磷酸,相应的无机酸酯(盐)为上述无机酸的钠盐、钾盐、铵盐。
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15%。
吸收过程的液气比范围为0.8kg/kg~18.8 kg/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新奇特电缆材料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未经扬州新奇特电缆材料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20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用垃圾桶
- 下一篇:一种垃圾异味综合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