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粗煤气脱硫过程中热量利用率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82843.6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3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王芳镇;杨志强;肖冬明;禹松涛;刘世和;王良;王大窝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K1/00 | 分类号: | C10K1/00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李琪 |
地址: | 737103***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煤气 脱硫 过程 热量 利用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气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粗煤气脱硫过程中硫转化塔内热量回收利用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提高粗煤气脱硫过程中热量利用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粗煤气中含有各种杂质,需要进行提纯,即去除粗煤气中的各种杂质,进行CO提纯。提纯时,粗煤气送入硫转化塔,将粗煤气中的有机硫转化成无机硫,再通过碱液脱除无机硫。传统粗煤气提纯方法均是在硫转化塔进口将粗煤气直接加热到合适温度进入硫转化塔,硫转化塔出口温度高的气体直接用循环水进行冷却,降至常温后再进入脱硫塔中进行碱液吸附,使得热量没有充分利用,浪费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粗煤气脱硫过程中热量利用率的方法,使热量得到充分利用,节约能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粗煤气脱硫过程中热量利用率的方法,粗煤气脱硫时,将硫转化塔出口粗煤气与常温粗煤气进行热交换,使常温粗煤气的温度上升,接着用加热器将升温后的常温粗煤气加热至进入硫转化塔所要求的温度后,送入硫转化塔进行硫的转化。
硫转化塔出口粗煤气与常温粗煤气进行热交换后,常温粗煤气的温度上升到122~156℃。
硫转化塔出口粗煤气的温度为150~200℃。
本发明方法将硫转化塔出口的高温煤气与硫转化塔进口的常温煤气进行热交换,使进入硫转化塔进口的常温煤气的温度得到提升,再用加热器进行加热,充分利用热量,节约能源;使硫转化塔出口高温煤气的温度下降,再用循环水冷却降温至常温,缩短了冷却降温的时间,进一步节省了能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粗煤气脱硫过程中热量利用率的方法,通过对工艺装置改造后,在工艺管道上实测的各项工艺参数为:原料粗煤气脱硫时,将硫转化塔出口温度为150~200℃的粗煤气与常温粗煤气通过列管式加热器进行热交换,使常温原料粗煤气的温度上升到122~156℃,接着用加热器将升温后的原料粗煤气加热至进入硫转化塔所要求的温度后,送入硫转化塔进行硫的转化。
硫转化塔出口温度为150~200℃的粗煤气经过热交换后,其温度降至130~165℃。
在能够有效提高热交换效率的前提下,可以节约更多能源,使节约的能源无限接近硫转化塔出口气体降到常温时所放出的热量。由于使用列管式加热器进行热交换,常温粗煤气获得的热量,使其温度达到122~156℃。
本发明方法充分利用了硫转化塔出口粗煤气中的热量,降低加热器的热负荷,提高热量利用率,节约热量,降低能耗。
实施例1
粗煤气脱硫时,将硫转化塔出口温度为150℃的粗煤气与常温粗煤气进行热交换,使常温粗煤气的温度上升到122℃,接着用加热器将升温后的常温粗煤气加热至进入硫转化塔所要求的温度后,送入硫转化塔进行硫的转化。经过热交换后的硫转化塔出口粗煤气的温度降至130℃。
经过计算,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处理常温粗煤气后,与传统方法相比节约热量约5.16×105Kj/h。
实施例2
粗煤气脱硫时,将硫转化塔出口温度为200℃的粗煤气与常温粗煤气进行热交换,使常温粗煤气的温度上升到156℃,接着用加热器将升温后的常温粗煤气加热至进入硫转化塔所要求的温度后,送入硫转化塔进行硫的转化。经过热交换后的硫转化塔出口粗煤气的温度降至165℃。
经过计算,采用实施例2的方法处理常温粗煤气后,与传统方法相比节约热量3.25×105Kj/h。
实施例3
粗煤气脱硫时,将硫转化塔出口温度为175℃的粗煤气与常温粗煤气进行热交换,使常温粗煤气的温度上升到139℃,接着用加热器将升温后的常温粗煤气加热至进入硫转化塔所要求的温度后,送入硫转化塔进行硫的转化。经过热交换的硫转化塔出口粗煤气的温度降至148℃。
经过计算,采用实施例3的方法处理常温粗煤气后,与传统方法相比节约热量1.49×105Kj/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28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