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面板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85608.4 | 申请日: | 2013-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3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志忠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士林区***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 ||
技术领域
一种触控面板,尤指一种可减少导线的数量以及避免机构上的干涉与讯号受屏蔽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触控面板技术的发展,现今具有显示功能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如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等皆改采用触控面板来取代传统占据空间的机械式按键。
综观现有触控面板中,较常被使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多为电容式触控面板,而一般电容式的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于一透明基板底面上设置一氧化铟锡(ITO)层,且底面周缘作为一布线区,该氧化铟锡层上则形成有多个电极,并于该布线区上则设置多个导线分别与该多个电极电连接;而由于上述导线为非透明物,因此当制作电子装置的厂商拿到上述触控面板时,又必须于一保护板底部周缘涂布一油墨层,并于上述触控面板的顶面设置一粘贴层且与该保护板粘合,使该保护板底面油墨层对应触控面板的布线区,以将触控面板布线区内的导线遮蔽,而油墨层及粘贴层的使用除会对电子装置的制造厂造成制程及材料成本的问题外,亦会使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增加,无法满足可携式电子装置轻薄短小的需求,因此整体厚度等缺点势必需要有所改良。
再者,传统电容式触控面板因为解决公知的问题,则将横轴及纵轴的电极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再通过细密的布线方式,设置两轴的电极,借以减少整体厚度,但两轴的电极相距太近容易产生干扰,再者,容易因距离过进而产生干涉或造成电极短路或讯号干扰等缺点,故公知技术具有下列缺点:
1·制造成本较高;
2·易造成干涉;
3·容易产生讯号干扰。
发明内容
为此,为解决上述公知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电极相互干涉或讯号相互干扰的触控面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含:一基板、一遮蔽层、一第一电极层、一第一绝缘层、一第二电极层、一导线层、一第二绝缘层;该基板具有一触控区及一非触控区,该非触控区位于该触控区的外侧;所述遮蔽层设于该非触控区;该第一电极层设于该触控区,并部分延伸至该非触控区;该第一绝缘层覆盖前述第一电极层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设于该绝缘层相反该第一电极层的另一侧,并相对该触控区,部分延伸至该非触控区;所述导线层设于该非触控区,与该遮蔽层相对应,并与前述第一、二电极层电性连接;该第二绝缘层覆盖于前述第二电极层及该导线层,通过本发明结构的设置不仅可防止电极间的相互干涉,更可避免产生讯号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触控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触控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触控面板的第二实施例分解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触控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组合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触控面板的第三实施例剖视图。
符号说明
触控面板1
基板11
触控区111
非触控区112
遮蔽层12
第一电极层13
第一绝缘层14
穿孔141
第二电极层15
导线层16
第一导线161
第二导线162
第二绝缘层17
软性基板2
导电胶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为本发明触控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及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触控面板1,包含:一基板11、一遮蔽层12、一第一电极层13、一第一绝缘层14、一第二电极层15、一导线层16一第二绝缘层17;
所述基板11具有一触控区111及一非触控区112,该非触控区112位于该触控区111的外侧(周侧),并环绕该触控区111。
所述遮蔽层12设于该非触控区112,该遮蔽层12可为一种不透明的油墨,通过印刷或贴附的方式设置于前述非触控区112,又或者该遮蔽层12可为一种不透明的贴纸设置于前述非触控区112,该遮蔽层12主要系作为隐藏该导线层16。
所述第一电极层13设于该触控区111,部分延伸至该非触控区112,并局部覆盖该遮蔽层12,该第一绝缘层14覆盖于前述第一电极层13相反该基板11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绝缘层14所设置的部位是为完整覆盖前述第一电极层13设置于相对前述触控区111的部分,且第一绝缘层14同时覆盖该第一电极层13设置于该非触控区112的局部部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志忠,未经林志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56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触摸屏控制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输入处理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