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加骨密度的中药保健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8455.9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0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姜志刚;孙佳明;刘会梅;高晓晨;李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华康食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15 | 分类号: | A61K36/815;A61P19/08;A61K35/32;A61K31/70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133700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加 密度 中药 保健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保健品制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增加骨密度的中药保健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骨密度(BMD)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骨组织的强度有75%~85%与骨密度有关。骨密度指骨单位面积的骨质密度,是指骨组织结合的紧密程度,通常指骨矿物含量。是目前衡量骨质疏松的一个客观的量化的指标,也是反映骨量的一个指标,其单位为G/CM2,骨密度越高,骨质强度越好。它与骨骼结构、骨量、骨矿物含量等因素相关。
随着年龄的老化,周身各骨骼的骨密度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股骨颈的骨密度在20-90岁之间,女性要下降58%,男性要下降39%;股骨粗隆间区则分别下降53%及35%。骨密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易于发生骨折。
骨密度下降的机理是骨代谢失衡,人在35岁前骨代谢旺盛,摄入的钙很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长再生迅速,此时骨最强壮。由于骨骼中成骨细胞的作用,在此期间骨形成大于骨丢失。女性35岁、男性40岁后,由于胃肠功能减弱,骨营养吸收减小而流失增加,骨形成和骨破坏失去平衡。表现骨结构中骨小梁破坏,变细、断裂、间隙变大、中空。
中医认为骨密度下降起因有二,一为肾精不足,中医学理论中有“肾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之说,故肾精不足则筋骨无力;二为脾肾气虚,脾虚失运化之功则肾精亏虚,骨骼失养,故而脆弱无力。
根据骨密度缺少产生原因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增加骨密度,如可以直接补充钙质、补充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促进钙吸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则有补肾壮阳,益气健脾、活血调肝等方法。
调查显示:年龄与性别是影响人骨密度的因素之一。婴儿至青春期骨密度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青春期之后,骨密度的增加男性较女性显著,30-40岁达到最高峰值。以后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女性下降幅度较男性大。有资料记载对50-65岁妇女桡骨远端进行测量,影响骨密度的骨矿物质含量下降率为0.0118g/cm2/year;一个65岁老年人其桡骨远端的骨矿含量比骨峰值下降了39%左右。
体重、身高也是影响人骨密度的因素之一。男性和绝经期前的妇女骨密度与身高呈正相关,绝经前和绝经后的妇女骨密度与体重呈正相关。运动和饮食对人骨密度的影响也相当大。实际观测证明运动员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摄入钙相同的情况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比不活动的人可保持较高的骨骼健康状态。骨专家的研究表明高钙饮食的妇女其平均桡骨骨密度高于低钙饮食的妇女。
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FO)2004年世界骨质疏松大会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WHO代谢性骨病研究中心Johnell等对12个临床研究进行分析,该研究纳入12个人群研究中的3万9千人。发现骨密度值越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和各种类型骨折)的概率越高,这种情况在65岁年龄组中规律最为明显。
据联合国统计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而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社会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约为59.89%,因此增加骨密度、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目前市场上增加骨密度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含钙的、通过直接补充钙质而达到增加骨密度目的的保健食品;
二类是不含钙或者不以补钙为目的,而是通过调整内分泌而促进钙的吸收从而达到增加骨密度这一目的的保健食品。
查阅国产保健食品批件库,与增加骨密度功能相关的产品共占到国产保健食品的2.93%。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市场上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为数不多。
在中药领域中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功药材可筛选成分:
牛骨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华康食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吉林华康食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84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零件疲劳试验装置
- 下一篇:纳米硅薄膜压力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