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好氧反硝化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1477.0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5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杨柳燕;郭丽芸;胡志新;方菲;陈乾坤;时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肖明芳 |
地址: | 21009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好氧反 硝化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好氧反硝化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好氧反硝化菌是利用好氧反硝化酶,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作用的一类反硝化菌。近年来,好氧反硝化菌不断从废水、活性污泥、土壤、养殖场等环境样品中被筛选得到,证实了这一作用的广泛存在。根据目前文献报导,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间歇曝气法:根据好氧反硝化菌可同时利用O2和NO3-,好氧、缺氧频繁转换有利于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2)选择性培养基或呼吸抑制剂法:如氰化钾可终止呼吸链中电子向氧传递,从而抑制氧作为电子受体的呼吸反应,同时曝气状态下氧又抑制厌氧条件下酶的表达,筛选好氧反硝化菌。(3)酸碱指示剂法:在培养基中加入溴百里酚蓝(BTB),当好氧反硝化菌消耗硝酸盐后pH上升,指示剂由绿色变为蓝色,筛选平板上出现蓝色菌落。该方法目前仅用于好氧反硝化菌的初筛,需配合倒置杜氏小管等方法进行复筛。这几种方法或筛选条件苛刻、或步骤繁琐、试剂要求高。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营养盐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湖泊水体,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氮素是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营养元素,也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水体中的硝酸盐、铵盐严重危害着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湖泊水体脱氮最有效且无二次污染的方法即采用硝化反硝化微生物进行水体修复。微生物修复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降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使其无害化,从而使被污染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过程,具有效果好、投资少、安全性高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株好氧反硝化菌,可应用于湖泊水体脱氮。
本发明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好氧反硝化菌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其分类命名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Strain N2,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保藏地址:武汉武汉大学,邮编:430072。保藏日期为2013年3月19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 M2013093。该菌株是发明人于2010年11月从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梅梁湾水体中分离得到。菌株Acinetobacter sp.strain N2的生理特性见表1。
表1
上述好氧反硝化菌,其16SrDNA基因上有效长度约为1425bp的核苷酸序列,16S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GenBank登录号为KC782856。将该序列输入GenBank,用Blast软件与数据库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与Acinetobacter sp.菌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较高,为100%。基于16S rD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以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的一株新菌株。
上述好氧反硝化菌在水体脱氮中的应用。
其中,所述的水体为富营养化水体。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采用自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筛选所得的高效好氧反硝化菌,该菌株同时具备异养硝化作用,可同时去除水体中硝态氮和氨氮,且反硝化作用过程中极少积累亚硝酸盐,无二次污染。经扩大培养后,直接用于湖泊水体的脱氮,避免了非土著菌种的环境不适应,在实际工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好氧反硝化菌复筛结果图。
图2好氧反硝化菌Acinetobacter sp.strain N2的生长曲线及总氮、硝态氮的去除。
图3好氧反硝化菌Acinetobacter sp.strain N2富营养化湖泊水体脱氮实验。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14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