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草腐解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1888.X | 申请日: | 201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4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倪国荣;涂国全;魏赛金;潘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4;C09K17/00;C12R1/025;C12R1/11;C12R1/07;C12R1/44;C12R1/685;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欧阳沁 |
地址: |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经***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草 复合 微生物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制剂,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用于稻草直接全量还田,具体涉及稻草腐解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年产稻草约2亿吨,不仅资源丰富和可再生,而且稻草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硅及丰富的有机质。稻草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也大大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投入,严重影响着土壤的可持续耕作。进行稻草还田,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养分含量;改变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生物活度和土壤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节省生产成本。
但是,稻草还田由于在秸秆分解过程中存在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现象,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还会影响作物的生长。随着机械收割的发展,稻草全量还田迅速发展,如何促进稻草的快速分解腐烂,是当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此,研究开发促进稻草快速腐熟的微生物菌剂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述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稻草直接全量还田的稻草腐解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剂腐熟速度快,方法易行,操作简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稻草腐解复合微生物制剂,包括: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日期为2013年1月18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7162;
韦氏芽孢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日期为2013年1月18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7158;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ondimenti、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日期为2013年1月18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7161;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 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日期为2013年1月18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7159;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日期为2013年1月18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7157;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日期为2013年1月18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7160。
一种稻草腐解复合微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质量百分比的菌种配制: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 1%—35% 巨大芽孢杆菌 2%—25%
韦氏芽孢杆菌 5%—25% 葡萄球菌 0.5%—20%
解淀粉芽孢杆菌 8%—25% 黑曲霉 15%—55%
一种稻草腐解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其步骤是:
1)黑曲霉的培养:将黑曲霉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温度为28~30℃,作一级种子斜面;然后接种到固体发酵培养基上作扩大培养,至产品中孢子数达到1.0~3.0×108个/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农业大学,未经江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18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