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的进气道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93367.8 | 申请日: | 2013-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4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3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进气道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气道总成,更准确地说,涉及一种车辆用的进气道总成,尤其适用于轻卡。
背景技术
进气道总成是车辆例如载货汽车进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气系统中担负着进气导向、灰尘及水分预滤、为空滤器总成提供相对较清洁干净空气的作用,同时还起到降低进气噪声的作用。
传统轻卡使用的进气道总成较为简单,多为直管式进气管加防雨帽结构,其特点是价格便宜,成型方便,其缺点主要表现在:1、整体造型简单,与驾驶室造型不相匹配;2、进气腔截面积较小,进气阻力较大;3、对进气噪声降低功能小;4、无排水孔装置,对于进入进气道的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只能通过空滤器排出。
近年来,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对轻卡性能、外观造型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进气道总成的结构性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由于进气道结构的局限性,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进气道结构来匹配高端轻卡,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车辆的进气道总成,其结构简单,可有效降低进气的噪声。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的进气道总成,包括连接在一起的进气道上本体和进气道下本体,所述进气道上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进气腔和谐振腔,以及连通进气腔和谐振腔的通孔,所述进气道上本体上位于进气腔的位置设有进气口以及出气端口,所述出气端口与进气道下本体连通。
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进气腔和谐振腔分别沿着进气道上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进气道上本体的中部设有防止进气道上本体变形的支撑柱。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进气道上本体的出气端口与进气道下本体通过波纹管连通。
优选的是,还设有多个和波纹管内壁贴合的支撑卡箍。
优选的是,所述波纹管和进气道下本体通过一连接头连接,所述连接头包括套接在进气道下本体上的连接头本体,所述连接头本体的外壁上设有一圈用于卡合波纹管的凸缘。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头本体上位于波纹管的一侧设有进气导向板。
优选的是,所述进气腔和谐振腔的下端设有排水孔。
优选的是,还设有安装在进气口上的进气格栅。
优选的是,所述进气格栅上栅板向进气腔外侧的下方倾斜。
本发明的进气道总成,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道进气腔中,最终通过出气端口流入进气道下本体,噪声在通过进气腔向进气口传递的过程中,经过谐振腔时产生谐振声波,并对噪声进行了削弱,从而降低了进气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进气道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进气道上本体的剖面图。
图3示出了图2中进气道上本体在进气口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1中波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车辆的进气道总成1,可通过支架和缓冲胶垫垂直安装在驾驶室的后侧,包括连接在一起的进气道上本体2和进气道下本体9,进气道上本体2可采用PP材料,并通过吹塑工艺成型,进气道上本体2的整体造型优选与驾驶室后尾的曲面相配,节约了布置的空间。所述进气道上本体9包括一体成型的进气腔4和谐振腔6,以及连通进气腔4和谐振腔6的通孔51,也可以说,参考图2的视图方向,进气道上本体2分为左右两部分,右侧为进气腔4,左侧为谐振腔6,使得进气腔4和谐振腔6分别沿着进气道上本体2的长度方向分布。进气腔4和谐振腔6的隔离部分可以通过一隔离墙5,此时,通孔51设置在隔离墙5上,也可以看成是进气道上本体2上该处端面的凹槽,使得两侧端面连成一体。在所述进气道上本体2上位于进气腔4的位置设有进气口3以及用于和进气道下本体9连通的出气端口。
本发明的进气道总成,空气通过进气口3进入道进气腔4中,最终通过出气端口流入进气道下本体9,噪声在通过进气腔向进气口传递的过程中,经过谐振腔6时产生谐振声波,并对噪声进行了削弱,从而降低了进气的噪声。
由于进气道上本体2较长,为了增加其强度,防止进气道上本体2塌陷变形,在所述进气道上本体2的中部设有支撑柱7,所述支撑柱7位于进气腔4内并固定在进气道上本体2的两侧。此处“中部”不应只理解为进气道上本体2的正中心,也包含了靠近中心、根据进气道上本体2的不同形状而重新确定的受力中心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33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塑钢低压输水管
- 下一篇:装有铰接盖帽的多件式密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