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极破碎岩层中掘巷及支护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94420.6 | 申请日: | 2013-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7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孟志强;纪洪广;刘志强;邢士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孟志强 |
主分类号: | E21D20/02 | 分类号: | E21D2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6038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破碎 岩层 中掘巷 支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巷道采掘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在极破碎岩层中掘巷及支护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巷道采掘技术在建筑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巷道采掘技术的安全性能方面显得更加重要。据相关报道,在巷道建造工程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冒顶、掉渣、片帮、裂缝、离层、漏顶等问题。然而,造成这些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巷道的掘进与支护过程中的相关细节,比如说在掘进前是否通过注浆来首次加固巷道壁面,在掘进后支护的过程中是否有进一步的补注浆加固等。正是由于这些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很多在巷道采掘作业当中的安全隐患,实用性能不佳,所以存在着不足。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别需要一种在极破碎岩层中掘巷及支护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对巷道采掘支护技术在安全方面存在的缺陷,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造成很大影响,本发明提出一种在极破碎岩层中掘巷及支护的方法,提高了巷道采掘支护技术的安全系数,简化了巷道掘进的工艺流层,已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如下:
一种在极破碎岩层中掘巷及支护的方法, 外侧巷道在掘进靠近破碎带时,外侧巷道停止掘进,在巷道掘进端的破碎带前方进行钻孔,在所钻的孔内进行注浆,注浆要穿破破碎带,注浆完成后,破碎带中的岩体和注浆共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保护壳,在保护壳内继续掘进,使破碎带内的破碎带巷道成型,破碎带巷道从内侧向外侧打多组孔,在多组孔内进行注浆,然后对破碎带巷道增添加固装置,补强围岩,最后对破碎带巷道增加第一防护层、第二防护层、第三防护层。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防护层、第三防护层均采用喷混凝土和装钢筋网进行浇筑,第二防护层采用较软的桁架,桁架可采用木头、聚氨酯。
进一步,所述的钻孔的方式采用电动钻孔机,保护壳的形状呈半圆拱形。
进一步,所述的多组孔在破碎带巷道上面平均分布。
进一步,所述的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注浆。
进一步,所述的加固装置采用打锚杆支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先在巷道前极破碎岩层处钻孔注浆,再用掘进机进行掘进,掘成巷道后,打锚杆支护,并补注浆,通过这样的工艺流程使巷道更加的坚固,提高了巷道采掘技术的安全系数,实用性能优,工艺新颖,是一项很好的工艺发明,很有市场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外侧巷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破碎带巷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外侧巷道, 110-注浆孔, 120-破碎带, 140-破碎带巷道, 150-第一防护层,160-第二防护层,170-第三防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图2一种在极破碎岩层中掘巷及支护的方法, 外侧巷道100在掘进靠近破碎带120时,外侧巷道100停止掘进,在巷道掘进端的破碎带120前方进行钻孔,在所钻的孔内进行注浆,注浆要穿破破碎带120,注浆完成后,破碎带120中的岩体和注浆共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保护壳,在保护壳内继续掘进,使破碎带120内的破碎带巷道140成型,破碎带巷道140从内侧向外侧打组孔,在组孔内进行注浆,使巷道周边一大圈的围岩整体性加强,然后对破碎带巷道增添加固装置,补强围岩,最后对破碎带巷道140增加第一防护层150、第二防护层160、第三防护层170。第一防护层150、第三防护170层均采用喷混凝土和装钢筋网进行浇筑,第二防护层160采用较软的桁架,桁架可采用木头、聚氨酯。钻孔的方式采用电动钻孔机,保护壳的形状呈半圆拱形。多组孔在破碎带巷道140上面平均分布。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或水玻璃双液注浆。加固装置采用打锚杆支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孟志强,未经孟志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44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