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吊顶板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95599.7 | 申请日: | 2013-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9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荣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荣森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E04F1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369 浙江省上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吊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吊顶板,特别涉及一种改性吊顶板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吊顶板是由石英粉、石灰、水泥、石棉通过一定工序制成,存在着防水性差、抗冲击性能差等缺点。普通吊顶板吸水率高达30%左右,而且饱水后的吊顶板抗折强度下降了50%左右。此外,对吊顶板来说,一旦吸水,其导热系数将急剧上升,给制品的存放、包装、运输及现场堆放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如能对吊顶板进行改性,使其具有防水性和较高的抗冲击性能、抗压抗折强度等,可以推广应用到建筑非承重的墙体等,前景势必广阔。
水性丙烯酸树脂能与水泥、石灰、石膏等常用的水性胶结物配合,提高强度、韧性和防水性。
硅藻土是一种生物成因的硅质沉积岩,主要由古代硅藻遗体组成,其化学成份主要是SiO2,含有少量Al2O3、Fe2O3、CaO、MgO、K2O、Na2O、P2O5和有机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物理性能好的吊顶板。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吊顶板的原料重量配比为:硅藻土33份~35份,电石渣24份~26份,水泥8份~10份,耐碱玻璃纤维11份~13份,水性丙烯酸树脂8份~10份,水10份~12份。
水泥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硅藻土细度为200目以上,耐碱玻璃纤维长度小于5cm,电石渣中有效钙量在70%以上。
本发明采用水性丙烯酸树脂对吊顶板进行改性,是将水性丙烯酸树脂代替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水,使它能与配料充分地搅拌结合在一起,然后经模压、蒸压养护等工序,制成一种新型的无机建筑材料。
改性是由胶凝材料的水化和丙烯酸树脂成膜的进程来控制的。在水性丙烯酸树脂中离析出来的水和丙烯酸树脂颗粒与吊顶板原料中的Ca2+、固体Ca(OH)2和集料表面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增强了材料之间的粘接,提高了硬化后的吊顶板的力学性能。由于水性丙烯酸树脂能在水泥水化前早期成膜,随水泥水化的反应,水分越来越少,在一定时间内就能结成三维的网状结构,既节约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添加量,也在一定程度保持吊顶板的耐水性。
在吊顶板高温蒸压养护过程中,在SiO2-CaO-H2O反应体系中,保温开始时,首先在硅藻土表面形成网状结构的硅酸钙水化产物CSH(II)和细小纤维状或针状的硅酸钙水化产物CSH(I)。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硅藻土不断溶解,使得内部中空,同时CSH(II)和CSH(I)都转化成托贝莫来石晶体。在最后的保温阶段,托贝莫来石晶体基本上全部转变为硬硅钙石,以达到板的强度。在吊顶板制作过程中加入水性丙烯酸树脂后,两者能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对吊顶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使吊顶板抗压、抗折强度等力学性能指针以及韧性都有所提高。
水性丙烯酸树脂改性对吊顶板的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表1为不同掺量的水性丙烯酸树脂改性吊顶板的性能测试结果,并与普通的吊顶板进行了比较。表中反映水性丙烯酸树脂掺入后对吊顶板性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当掺量达到一定程度,吊顶板性能变化不大,根据试验结果,水性丙烯酸树脂掺入量选用12份。
表1不同掺量水性丙烯酸树脂吊顶板性能测试结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吊顶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制作步骤:
(1)混合水性丙烯酸树脂和水
把水性丙烯酸树脂和1/3水均匀混合。
(2)松解耐碱玻璃纤维
把所有耐碱玻璃纤维放入搅拌机中,再加入1/3总用水量进行松解。
(3)制作料浆
松解耐碱玻璃纤维完毕3分钟后,按顺序投入电石渣、水泥、硅藻土和剩余的1/3水,再搅拌3分钟制成所需料浆,料浆浓度为10%~12%。
料浆浓度控制对流浆法生产工艺至关重要,因为在生产中,斗式储浆池和放浆槽内是不采用回水对浆的,制浆的浓度就基本上是流浆口的浓度,只有回料打浆浓度有小部分影响。在制浆过程中,纤维松解用水和打浆用回水必须经过计量,以确保料浆浓度在允许范围内。
(4)成坯
送往板坯成型机经多级真空脱水、挤压形成板坯。
(5)切坯
制成的板坯经切去纵向与横向的毛边后堆垛。
(6)高温蒸气养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荣森,未经王荣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55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