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杨树天牛虫害的药膏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6812.6 | 申请日: | 2013-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8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军;杨益众;陆春良;徐健;孟志远;唐梦碧;陈艳娟;杨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57/12 | 分类号: | A01N57/12;A01N43/56;A01P7/04;A01G7/06;A01G13/0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杨树 天牛 虫害 药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杨树天牛虫害的药膏,属于农药及其制剂领域。
背景技术
杨树天牛是我国杨、柳、榆、槭等树种的重要蛀干害虫,在我国已报道的杨树天牛达100多种。由于杨树天牛生活隐蔽、天敌种类少、生活史复杂,而杨树是我国造林绿化、防风固沙和速生丰产等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造成杨树天牛食物资源充足,在我国杨树天牛危害严重,年发生面积在60万hm2左右。10 年来,黄斑星天牛、光肩星天牛迅速蔓延,危害严重,使杨树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严重影响了林业健康发展。由于杨树天牛幼虫生活隐蔽,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杨树天牛的防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杨树天牛的防治采用的是综合防治的策略。具体情况如下:
(1)营林措施:选择具有抗虫性能的中林46、中林108号等优良品种造林,严格苗木检疫,避免带虫苗木造林。新造杨树林远离虫源地,或栽植隔离带、营造混交林;用天牛厌食的树种与杨树搭配混交造林,一般以块状混交为宜,防护林带可采用分段间隔混交。采用大穴、大苗、大水、勤施肥、勤松土等措施,促进林木健康快速生长,增强抗虫能力。
(2)生物措施:采用天牛天敌昆虫、天牛病原生物等防治,在有条件地区可用啄木鸟控制天牛虫口;新造林地可以用天牛嗜食的桑科植物等,诱杀天牛成虫。也有针对天牛个体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直接堵涂天牛排粪孔。
(3)物理措施:桑天牛夜间活动,有较强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光肩星天牛昼夜均活动,趋光性不强,可人工捕捉成虫。用树干涂自忌避天牛成虫产卵,冬季可结合幼林抚育修除虫枝,砍代严重受害树木,根除隐患。
(4)化学措施:①可用磷化锌等有机磷类农药制成毒签,插入虫孔,熏杀幼虫,效果可达90%。②用50~300倍有机磷农药稀释液注射虫孔,杀灭幼虫。③用久效磷、氧化乐果等内吸剂农药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灌注后用湿土封住,可防治高大树木幼虫。④在成虫期及卵期,大面积喷洒灭幼脲1000~2000倍胶悬液,可杀灭成虫和卵。⑤用新型触杀剂“绿色威雷”防治天牛成虫。
以上各方法所面临的难题在于生物防治效果不稳定,防治效果受到天气等因素 药、喷雾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防治效果或具体实施操作上遇到很大难题。毒签法需要找到天牛幼虫和成虫的洞口,大面积防治时,工作量太大;钻孔注射在大面积防治时工作量太大,并且钻空后伤及杨树的木质部,杨树的自愈能力有限,很大部分会出现腐乱的情况,农民在接受此方法上有一定的困难;喷雾时用药量大,雾滴会随风漂移,需要动用高压力喷雾机械,而药剂也很难有效到达虫体,药剂利用率太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杨树天牛虫害的药膏,该药膏持效期长,对环境污染小,施药简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治杨树天牛虫害的药膏,由以下原料按其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
氯虫苯甲酰胺 1-10%,
敌敌畏 1-50%,
助剂 余量。
所述助剂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溶剂 2.0-70.0%,
粘着剂 1.0-20.0%,
填料 10.0-80.0%,
所述溶剂选自下述原料的一种或几种: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丙醇、丁醇、异丁醇、环己酮、甲乙酮、异氟尔酮、吡咯烷酮、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2-吡咯烷酮、环己酮;
所述粘着剂选自下述原料的一种或几种:聚醋酸乙酯、明胶、聚乙烯醇、丁苯胶乳、阿拉伯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羧丙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可溶性淀粉、糊精、聚醋酸乙烯脂、香豆酮树脂、石油树脂、萘酚-甲醛树脂;
所述填料选自下述原料的一种或几种:硅藻土、凹凸棒石粘土、膨润土、海泡石、高岭土、陶土、轻质碳酸钙、锯末粉、稻壳、烟草粉、胡桃壳粉、木质素、白炭黑。
将氯虫苯甲酰胺与敌敌畏按照上述比例混配后,按比例加入溶剂、粘着剂、填料等做成药膏,并且罐装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68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尾气余热回收装置
- 下一篇:消防安全及空气净化一体式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