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挤压式榨汁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7219.3 | 申请日: | 2013-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6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义军;卢俊杰;钟华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天际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19/00 | 分类号: | A47J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曹爱红 |
地址: | 515021 广东省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挤压 榨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挤压式榨汁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典型的榨汁机结构上通常包括榨汁腔和用电机带动的内置螺杆,其中榨汁腔上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汁口,当用户将榨汁物料放入进料口后,榨汁物料在榨汁腔内由高速旋转的内置螺杆碾压从而完成榨汁。不过现有榨汁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内置螺杆和榨汁腔的外形都为圆形,同时进料口和榨汁腔的轴线相交,这使得榨汁机在压榨时进料困难,人工压力较大,这一方面影响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增加工作难度。此外,现有榨汁机中,由于内置螺杆和榨汁腔之间轴向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这使得榨汁机在压榨不同物料时形成相同大小的颗粒,这一方面使得现有压榨机在压榨部分果肉疏松、要求颗粒度较细的压榨物料(如西瓜)时不能对物料进行充分压榨,影响出汁率;另一方面在面对部分果肉紧致、要求较大颗粒度的压榨物料(如苹果)时容易发生物料充满压榨腔与内置螺杆之间的间隙而不能顺利排渣的现象,影响榨汁效率,用户的体验度并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在提高对榨汁物料切割效率的同时还使得榨汁机构可加工更大的物料,该挤压式榨汁机构结构简单,装配、清洗都非常方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挤压式榨汁机构,包括外壳体、螺杆和与外壳体活动连接的前盖,所述外壳体和前盖盖合形成筒状内腔,所述螺杆置于所述筒状内腔内并与外壳体和前盖的内壁之间预留有用于挤压榨汁物料的间隙,所述螺杆一端贯穿外壳体的端面并沿轴向方向可移动,所述螺杆上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螺杆在轴向方向超过设定活动区域的第一限位装置和第二限位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包括榨汁腔和与榨汁腔贯通的进料腔及出汁腔,所述榨汁腔形成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螺杆和前盖之间还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一端与外壳体的内壁抵接,另一端连接有不锈钢滤网,所述不锈钢滤网与前盖内壁抵接。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进料腔与榨汁腔的轴线不相交,进料腔与榨汁腔形成偏心相切的结构。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筒状内腔在外壳体端面位置形成驱动口,在前盖端面位置形成出渣口,所述筒状内腔的横截面半径沿从出渣口到驱动口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进料腔靠近驱动口一端。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螺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承轴、螺旋叶轮部和排渣部,所述第一支承轴贯穿外壳体的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包括螺旋叶轮部在靠近第一支承轴位置形成的限位端面,所述限位端面与第一支承轴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排渣部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承位,所述套筒一端与外壳体卡接,另一端向内凸起形成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排渣部的支承位相接触并对排渣部进行承托,所述限位环与排渣部的支承位形成第二限位装置。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螺旋叶轮部包括叶轮部主体和设置于叶轮主体表面的螺旋状排渣条,所述叶轮部主体在靠近第一支承轴一端的横截面呈凸多边形状。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排渣部包括排渣部主体,所述排渣部主体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排渣部主体在靠近端面位置设置有条状排渣条。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前盖在靠近端面位置形成内部容腔,所述内部容腔在内侧与筒状内腔连通,所述内部容腔与筒状内腔连接处设置有硅胶垫,所述外壳体的榨汁腔和出汁腔连接处设置有出汁腔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述挤压式榨汁机构让螺杆在轴向方向具有一定自由度,使螺杆可以根据榨汁物料的大小自动调节其轴向位置,让榨汁机构一方面可适用多种榨汁物料,另一方面提高了榨汁效率。同时,本榨汁机设置叶轮部主体设置为凸棱柱且进料口和外壳体的内腔相切,可以有效地对物料进行切割,减轻了榨汁机在进料时的压力,提高了榨汁效率;由于本压榨机的结构简单,设计及生产成本较低,清洗和装配较为方便,大大节约了用户榨汁过程中的时间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述挤压式榨汁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所述挤压式榨汁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图1的D-D向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2所述挤压式榨汁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天际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天际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72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悬浮列车的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