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带装置的防尘套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7232.9 | 申请日: | 2013-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9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彻;安藤有贵;月濑贵弥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2/12 | 分类号: | B60R2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带 装置 防尘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安全带装置的防尘套(boot cover)。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技术,公知有具备用于支承锁扣的支承部的安全带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支承部构成为具有:套筒,其具有筒形形状,在内部插入有安装于锁扣的带;腿,其以与套筒的角度呈90°的方式设置,安装于锁扣的下壳体。另外对于支承部而言,从套筒的上部到腿的上部形成有开口,带从该开口露出。
专利文献1:德国实用新型20200271U1号说明书
但是,对于现有的安全带装置而言,在拿起锁扣安装安全带时,因为不限制套筒与腿的弯曲的角度,所以存在形成不希望的弯曲角度的可能性,因此使用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观设计优秀并且提高了使用性能的安全带装置的防尘套。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提供一种安全带装置的防尘套,具备:保持部,其具有筒形形状,安全带装置的锁扣嵌入其中由此保持锁扣,且该保持部被收纳于设置于车辆的座椅的座面的收纳部;套部,其与保持部成为一体,与嵌入锁扣的方向交叉,并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以及限制部,其设置于套部的设置有保持部一侧的前端部的上部,对当保持部从收纳部向车辆的上方向弯曲时被施加压缩载荷的区域进行规定,并限制预先确定的弯曲角度以上的弯曲。
本发明外观设计优秀并且能够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搭载有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尘套的安全带装置的车辆的后部座椅的俯视图,图1(b)是侧视图,图1(c)是立体图,图1(d)是主视图。
图2(a)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尘套的锁扣侧安全带的主视图,图2(b)是侧视图,图2(c)是后视图。
图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尘套的保持部的俯视图,图3(b)是取下防尘套的状态下的锁扣侧安全带的概略图。
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防尘套的主视图,图4(b)是侧视图,图4(c)是后视图。
图5(a)是从箭头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防尘套在图4(b)的V(a)-V(a)线被剖切而成的剖面的剖视图,图5(b)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在图5(a)的V(b)-V(b)线被剖切而成的剖面的剖视图,图5(c)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在图4(c)的V(c)-V(c)线被剖切而成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锁扣侧安全带收纳于收纳部的情况的概略图,图6(b)是表示拉起锁扣与锁舌连接的情况的概略图,图6(c)是将防尘套4的槽附近放大的概略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防尘套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安全带装置;2…锁扣侧安全带3…锁舌侧安全带;4…防尘套;5…槽;6…车辆;20…锁扣;21…插入开口;22…线束;22a…传感器;23…安装部;24…织带;25…固定板;26…锁扣侧板;30…锁舌;31…锁舌片;32…织带;40…保持部;45…套部;45a…前端部;60…后部座椅;61…右座椅;62…中央座椅;63…左座椅;64…安装零件;250…插入孔;251…螺栓孔;260…插入孔;400…上表面;401…下表面;402…右侧面;403…左侧面;404…开口;405…端部;406…压缩区域;407…拉伸区域;451…第一侧面;452…第二侧面;453…开口;454…止动部;454a…顶部;620…座面;621…收纳部;622…底面;623…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概要)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装置的防尘套具备:保持部,其具有筒形形状,安全带装置的锁扣嵌入其中由此保持锁扣,且该保持部被收纳于设置于车辆的座椅的座面的收纳部;套部,其与保持部成为一体,与嵌入锁扣的方向交叉,并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以及限制部,其设置于套部的设置有保持部一侧的前端部的上部,对当保持部从收纳部向车辆的上方向弯曲时被施加压缩载荷的区域进行规定,并限制预先确定的弯曲角度以上的弯曲。
第一实施方式
(安全带装置1的结构)
图1(a)是搭载有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尘套的安全带装置的车辆的后部座椅的俯视图,图1(b)是侧视图,图1(c)是立体图,图1(d)是主视图。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图中,存在部件与部件的比率与实际的比率不同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72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