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旱区绿洲带渐疏模式的红枣种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00594.9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2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史彦江;宋锋惠;吴正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中科新兴专利事务所 65106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830063 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旱区 绿洲 带渐疏 模式 红枣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旱区绿洲带渐疏模式的红枣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枣树(Zizyphus jujuba Mil1.)具有耐旱、耐瘠薄、丰产性强等特点,由于新疆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干旱少雨,并采取了人工灌溉等技术管理措施,突出表现种植枣树优势为:种植早期丰产性强、枣果品质优、种植区域广,市场效益好。因此,新疆干旱区绿洲带种植枣树的规模获得了迅速扩展,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60万亩猛增到2012年709万亩,一跃成为新疆种植规模最大的林果树种之一。
新疆规模化种植的枣树多以直播酸枣种子造林,株行距0.5×(1-4)米不等,第二年嫁接早期丰产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骏枣)。由于枣树嫁接当年结果,结实率高,新疆种植枣树品质优,市场效益好,诸多种植户行间加密现象猛增。但如何做到随着树龄的增加、科学地优化种植密度,实现早期丰产、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依据枣树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科学地开展高密度种植园的密度调优、达到连年丰产之目的,以改变目前红枣种植园株间或行间过密,影响枣产量、品质的现状。该模式种植技术于2007年开始实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新疆七百余万亩枣产业基地的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稳定枣产业基地产量和提高枣农经济收入起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可最大限度的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旱区绿洲带渐疏模式的红枣种植方法,该方法是采用第一年直播酸枣种子,第二年嫁接骏枣,枣头枝生长50cm时进行枣头摘心,当年即可丰产。随着树龄的增加,依据枣树的生长发育和需光要求,逐渐疏除株间或行间的枣树,不断扩大树冠和结果面积,实现连年稳产、增产之目的。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干旱区绿洲带渐疏模式的红枣种植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
a、第1年:按照株距为0.5m,行距为1.0m直播酸枣种子,枣头枝为30cm时进行枣头摘心;
b、第2年:嫁接早期结实性能强的品种骏枣:枣头枝生长至50cm时进行枣头摘心,及时缩剪下垂枝和抹除树干基部15-20cm的枝条;
c、第3年:顶端枣头枝生长20cm摘心,及时缩剪下垂枝和过密枝条,树干基部留出20cm通风带;
d、第4年:隔株移除枣树,株距1.0m、行距1.0m,树高控制在1.2m之内;
e、第5-6年:隔行移除枣树,株距1.0m、行距2.0m,树高控制在1.5m之内;
所述方法中第5-6年之后,随着树龄增大,每隔两年对枣园进行交替株间隔株移除或隔行移除枣树,株距控制在1.0-4.0m,行距控制在1.0-4.0m,树高控制在1.2-3.0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卓著的效果:
① 本发明的实施对象主要针对干旱区绿洲带直播酸枣嫁接优良品种建立的枣园,并不同于一般介绍的密植枣园对象;
② 本发明与现有的枣树建园模式相比,通过渐疏种植模式和不断优化种植密度,更多的体现了光能的合理利用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科学地实现了建立枣园的早期、且连年丰产的技术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和效果:
实施例: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干旱区绿洲带渐疏模式的红枣种植方法,该方法实施地点位于阿克苏市哈拉塔勒镇12大队4小队的直播密植枣园,坐标为北纬40°42′,东经80°32′,试验实施步骤如下:
第1年:2007年按株行距为0.5m×1.0m直播酸枣种子,密度为20010株/hm2,枣头枝达30厘米时进行枣头摘心;
第2年:2008年嫁接骏枣,枣头枝生长至50cm时,进行枣头摘心,及时缩剪下垂枝和抹除树干基部15-20cm的枝条,实施标准化水肥、花果管理措施,当年产量达4500kg/hm2;
第3年:2009年将顶端枣头枝生长20cm摘心,及时缩剪下垂枝和过密枝条,树干基部留出20cm通风带,嫁接第二年枣果产量达6750kg/hm2;
第4年:2010年,株间郁闭,隔株移除枣树,株距1.0m、行距1.0m,树高控制在1.2m之内,将移出的嫁接苗在园区补植或销售,其它为常规管理措施,试验地当年产量达10125kg/h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未经新疆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05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