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附性能可控的卷烟滤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08465.4 | 申请日: | 2013-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0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何金星;代家红;尹康德;孙绍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恩典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D3/02 | 分类号: | A24D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31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 性能 可控 卷烟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油滤芯或烟嘴的制造,具体涉及一种吸附性能可控的卷烟滤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烟草制品的发展与烟用添加剂的应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16世纪,当时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已开始在烟草中添加柑橘皮油以增强香味。美国在1850年、日本在1920年都分别出现了香料香精的香烟,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香蕉、朗姆酒等香型的烟用香精。香味让烟草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在追求低焦油含量的同前,如何保证口感不受损害,多种香味添加剂成为烟企的成功关键。在全球控烟运动的大环境下, 提高卷烟安全性、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释放量是国际卷烟技术的发展方向, 也是发展中式卷烟的必然需求。
现有的烟用添加剂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主要集中在减害、调味及二者兼备三个方面,其中又以减害或调味功能为主要研究方向,由于单一功能的实现相对容易,相关技术较为成熟,但目前上述两个领域的研究都有极端化倾向,存在一些弊端。
减害添加剂及相应技术的不足:
首先,为了降低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追求滤棒的高吸附性能,往往通过在滤棒中进行吸附剂的添加来实现,一般是采用将吸附性能良好的材料通过各种手段与卷烟滤棒进行复合,例如活性炭,活性炭是目前作为卷烟吸附材料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其应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涂布到滤棒成型纸上,但由于烟气大都沿滤棒中间通过,成型纸作为包裹滤棒的材料,添加在上面的活性炭吸附作用有限,所以应用较少。
另一种是将活性炭置于滤棒内,存在以下不足:①若直接添加到滤棒丝束中,活性炭颗粒易掉落,污染烟支生产设备。②若将活性炭颗粒以团的形式埋设于滤棒中,会严重影响烟支的吸阻;如“CN201120409136.X一元活性炭醋酸纤维滤棒”,其滤芯于轴线上分布有若干囊状的活性炭颗粒团体,该技术是将活性炭集中为一团后再置入滤棒中心,虽然可以减少活性炭对设备和环境的污染,但会增大吸阻并使卷烟烟气损失大量的水分。③以上两种方式还存在:为提高吸附性能,活性炭的添加量过多,且过于集中,会造成烟气中的水分损失严重,烟支抽吸时容易发干,对香烟的口味造成影响;如果采用减少活性炭用量的方式来减小对烟气水分等的影响,会涉及丝束成型、增塑剂喷洒固化、成形纸包裹粘合等一系列工艺参数控制条件的改动,特别如果是对应不同型号品牌的香烟滤棒时,这些工艺需要频繁更改,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其次,近年比较热门的壳聚糖纤维丝束的应用,通常是将壳聚糖纤维丝束加入滤棒中,但也存在过分追求吸附性能而忽略对香烟口味影响的不足,如“一种同轴芯滤嘴芯材及其制备方法200810058692X”,将壳聚糖纤维芯线的直径限定0.5-5mm,是因为其主要追求提高滤棒的吸附性能,忽略了滤棒中添加的壳聚糖纤维过多会对香烟烟气造成破坏性影响,严重干扰香烟原有的味道,使香烟几乎没有使用价值,还有壳聚糖纤维用量的增加,势必增加单一烟支的成本,过高的成本会使卷烟企业根本不会考虑采用该方案,其实用性将大打折扣。
调味添加剂及相应技术的不足: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卷烟中使用的具备调味功能的烟用添加剂,主要包括烟草净油、香料植物的提取精油、多种合成香料,在使用时为了消除上述物质参与燃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基本上都是将这些添加剂加入滤棒,利用其遇热易挥发的特性混入烟气中,达到调节烟气香味、口味的目的,实际上,香烟之所以受众较多,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其本身具有独特的香气,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较好的状态就是保留其本身香味的纯正,引入过多的香味添加剂往往会冲淡烟草本身的风味,且一些添加剂的安全性也无法保证。
烟用增塑剂的改进:
三醋酸甘油酯是滤嘴成型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助剂,对醋酸纤维丝束起到粘接固化的作用,使滤嘴棒具有良好的弹性、透气性和合适的硬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恩典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云南恩典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84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