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印油墨展色仪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0475.1 | 申请日: | 2013-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3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余节约;田培娟;王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41F31/32 | 分类号: | B41F31/3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印 油墨 展色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印刷机械技术领域,用于展示胶印油墨进行颜色打样,具体涉及一种胶印油墨展色仪。
背景技术
在印刷专色油墨之前,需要核对所调配的油墨颜色是否与目标颜色一致或足够近似。如果利用印刷机印刷所调配的油墨,再与目标样张核对,会造成纸张、油墨和时间的较大浪费,所以需要一种简单易用的设备,将调配的油墨均匀地、厚度可控地涂布在纸张上,用于展示专色油墨进行颜色打样。现有的技术例如CN201645981U中公开了一种展色仪,通过匀墨辊和着墨辊相互接触滚动,匀墨辊同时做轴向的串动,使油墨均匀地分布在着墨辊上,再将纸张夹在压印滚筒上,水平移动着墨辊压在纸张上,当压印滚筒旋转时带动着墨辊转动,使着墨辊上的油墨压印在纸张上,用于检查纸张上油墨的颜色。但是,这种展色仪,着墨辊处于匀墨辊和压印滚筒之间,清洗较为困难;纸张的厚度变化时,需要调节着墨辊和压印滚筒之间的间距,操作较为麻烦;匀墨辊和着墨辊之间、着墨辊和压印滚筒之间的旋转方向均为相对运动,在印刷和清洗过程中,还容易挤伤操作者的手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胶印油墨展色仪,可以更加方便地清洗墨辊、控制印刷压力,而且操作更加安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包括:底座、支架、第一旋转轴、机架、匀墨辊、着墨辊、光电检测开关、压印辊、夹具、第一电机、第一皮带、第二皮带、第一带轮、第二电机、第二旋转轴、第二带轮、导槽、圆盘和滚子;
所述的底座为长方体结构,上底面开有一个长方形小孔,压印辊水平安装在底座内,并穿过长方形小孔,压印辊的外弧面最高处高于底座上底面1mm,第一电机安装在底座内,并通过第一皮带带动压印辊转动;机架固定安装在底座的两侧面上,所述的两个侧面与压印辊中心轴垂直;匀墨辊的一端通过机架支撑在底座上,另一端与导槽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与压印辊平行设置;导槽的另一端与第二带轮通过滑键连接,并通过机架支撑在底座上;第三电机通过第一带轮输入动力,由第二皮带带动第二带轮和匀墨辊转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圆盘,滚子通过短圆柱轴固定在圆盘上,并伸入导槽中;所述短圆柱轴与圆盘偏心设置,所述导槽为阶梯轴结构,两端面的轴径相等,且大于中间轴的轴径,第二电机旋转后带动圆盘转动,通过滚子驱动匀墨辊做轴向串动;支架与机架通过第二旋转轴铰接,并设置在匀墨辊和压印辊之间;着墨辊与支架通过第一旋转轴铰接,并与压印辊平行设置;底座内位于压印辊和夹具之间处设有光电检测开关;底座的一个侧面安装有夹具,所述的侧面与压印辊中心轴平行,并靠近光电检测开关;
所述的夹具包括螺母、压簧、圆柱销、扣板和手柄,手柄与底座铰接,圆柱销穿过手柄上的圆柱孔;扣板为U型结构,穿过圆柱销上对称开设的两个圆柱孔;压簧设置在圆柱销和螺母之间,通过螺母调节压簧的压紧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压印辊置于底座内,着墨辊安装在支架上,支架可以转动,手动使着墨辊和匀墨辊接触进行匀墨,再和压印辊接触进行印刷,结构简单。印刷完成后清洗墨辊时,可使着墨辊和匀墨辊分开,清洗操作十分容易。印刷压力通过压簧的压缩变形产生,纸张厚度的略微变化,对压簧的压缩量影响不大,不需要因为纸张厚度变化而调节压力。匀墨时,着墨辊利用自重压在匀墨辊上,并且朝外旋转;清洗墨辊可处于停机状态完成,避免了挤压手指的危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夹具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匀墨辊串动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4所示,一种胶印油墨展色仪包括:底座1、支架2、第一旋转轴3、机架4、匀墨辊5、着墨辊6、光电检测开关7、压印辊8、夹具9、第一电机10、第一皮带11、第二皮带12、第一带轮13、第二电机14、第二旋转轴15、第二带轮16、导槽17、圆盘18和滚子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04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