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伪茶油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0633.3 | 申请日: | 2013-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7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吴雪辉;郑艳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重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油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油检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掺伪茶油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茶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其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含量在90%以上。茶油中含有丰富的VE、VD、VK和胡萝卜素,且含有茶多酚和角鲨烯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茶油的价格高于其他食用油,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往茶油中掺杂其他价格低廉的植物油,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发一套简便、通用、准确、可靠的掺伪茶油识别和检测方法来满足检测的需要。
茶油掺伪检测方法主要集中在近红外光谱检测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顶空-气质联用法等。
近红外光谱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光谱分析技术,渐渐应用于食用油检测领域。近红外光谱区与有机分子中含氢基团(-OH、-NH、-CH)振动的合频和各级倍频的吸收区一致,通过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可以得到样品中有机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从而测定样品中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张菊华等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茶油中掺杂菜籽油和大豆油的定量检测模型,所建立的PLS模型相关系数为0.9997,在掺杂油含量为2.5%~100%之间范围内准确可靠。近红外光谱法虽然快速、无损、可靠,但需要的设备昂贵,且建模时需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目前,气相色谱法多应用于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的掺伪检测,用于茶油掺伪检测较少。气相色谱法可以通过检测食用油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的不同,鉴别掺伪品种,计算掺伪量。王江蓉等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浓度掺伪山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建立特征脂肪酸与掺入油百分含量近似线性关系标准曲线,从而对未知油样进行掺伪定量。杨柳等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法对茶油及其他食用油可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通过对比挥发性特征物质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得出了一种油茶籽油真伪鉴别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测出掺假浓度大于 5% 的油茶籽油。气相色谱法具有检测范围广、分析速度快以及低检测限等优点,但由于其仪器昂贵,且需要与红外、质谱等仪器联用,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不同品种的食用油都具有特定的理化性质,而当茶油中掺入其他食用油时,碘价和折光系数等会发生变化,根据其变化规律能快速鉴别茶油的真伪。食用油由于所含的成分不同,其紫外光谱也存在差异,根据比尔定律,在一定波长条件下,物质的浓度与对光的吸收成正比,因此可对待测物质进行定量检测。本专利结合理化性质测定和紫外光谱分析,获取茶油掺杂不同品种食用油的相关信息,建立掺伪茶油掺伪量与吸光度的变化模型,预测待测样品中的掺伪种类和含量,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分析,在茶油掺伪检测方面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掺伪茶油进行掺伪品种以及掺伪量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简单方便,无需复杂的预处理,特征性强,重复性好,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发明最适合用于菜籽油、大豆油、米糠油、玉米油、棕榈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亚麻籽油、杏仁油、葡萄籽油、南瓜籽油、核桃油、火麻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芥花籽油、蓖麻油、桐油的掺伪茶油检测。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茶油掺伪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油茶掺伪的掺伪种类鉴别:
S11.建立掺伪种类模型:将茶油与其他植物油按不同的体积比混合,得到掺杂不同浓度的其他植物油的茶油样品,测定折光率、碘值、皂化值和油酸含量;通过软件分析测得的掺杂不同浓度的其他植物油的茶油样品的折光率、碘值、皂化值和油酸含量,将其按掺杂种类分为不同的总体;
S12.鉴定掺伪种类:测定待测掺伪样品的折光率、碘值、皂化值和油酸含量,根据软件分析对比步骤S11所得总体与待测掺伪样品,确定掺伪药品中掺杂的其他植物油的种类;
S2.茶油掺伪的掺混量的测定:
S21.建立掺伪量模型:将茶油与S1确定好的掺伪样品中掺杂的其他植物油按不同的体积比混合,得混合茶油,再将混合茶油溶解于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乙醚或氯仿中的一种得到混合茶油溶液,控制混合茶油溶液的浓度,进行紫外光谱全波扫描,确定特征吸收波长,并建立茶油掺伪量与特征吸收峰处吸光值的函数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最佳检测函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06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