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吊柱式钢结构胎架法施工工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2134.8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5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黄健;曾勇青;罗伟坤;王恒;程炯;戚卫丰;李勇军;潘爱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唐弟 |
地址: | 510635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吊柱式 钢结构 胎架法 施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吊柱式钢结构施工工法。
背景技术
吊柱结构形式通常主要应用于体育场馆、会议场等建筑,用以取代和减少空间立柱,以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与普通的梁柱结构形式不同,吊柱结构受力途径是自下而上传递,其传力途径一般为吊柱下部楼面结构→吊柱→吊柱上部大梁(桁架梁)→立柱。吊柱的设计受力状态是受拉柱,因此设计中一般采用钢结构形式,以充分发挥钢材受拉强度高、自重轻的优势。由于吊柱与普通的梁柱体系立柱受力情况大不相同,因而在施工过程中不能简单套用普通梁柱体系的施工工艺,必须仔细考虑吊柱结构体系的受力传递途径和受力情况,并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的变化,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质量。
吊柱式钢屋盖受力途径是自下而上传递,其传力途径为吊柱下部楼面结构→吊柱→吊柱上部大梁(桁架梁)→立柱。从受力途径上分析,施工应先施工立柱,然后是吊柱底层大梁(桁架梁),再施工吊柱,最后是下步楼层施工,这与一般建筑结构的先柱后梁板自下而上施工顺序相反。按此方式施工,在吊柱下部楼层完成后吊柱及梁板难以吊装施工,要采取满堂脚手架高空拼装,脚手架施工范围大,工艺时间长,高空作业工序多,对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多不利因素。
发明创造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吊柱式钢结构胎架法施工工法,其将吊柱体系变为普通梁柱体系进行施工,解决了设计受力传递路线与常规施工顺序之间的矛盾,用常规的自下而上施工工艺组织施工,简便高效,适用范围广。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吊柱式钢结构胎架法施工工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
(1).胎架设计
胎架是本发明的主要工具,,其作用是在上部钢结构安装期间将荷载安全可靠的传递至下面基础或支撑,同时也作为上部钢结构分段安装的支撑点,施工完成后拆除。胎架的设计要满足承担上部荷载包括楼板、吊柱、屋盖在内的所有传递的竖向荷载以及施工荷载,胎架为型钢组成的格构式柱,具体尺寸和型号要经过计算确定。
(2).胎架搭设
胎架的布置位置位于吊柱的正下方,胎架应牢固支撑在基础或楼板上,从底层开始搭设,胎架与楼板接触点的胎架底部可采用钢板加膨胀螺丝的方式进行稳固,胎架安装时以钢丝绳作为缆风绳,增加其安装及使用过程中的稳定;胎架下部如有地下室,则要计算胎架部位楼板受力情况,必要时要采取回顶等加固措施,确保竖向力传递安全可靠;
胎架顶端要设置操作平台,在胎架顶部布置工字钢横梁,在横梁上布置4组千斤顶,千斤顶用于支顶吊柱节点和结构安装完毕后胎架的释放。
(3).吊柱下节点钢结构楼层安装
吊柱下节点钢结构楼层按照主梁、次梁、楼面板顺序吊装,可以采取分区平行施工,也可以分区流水施工,期施工工艺与普通钢结构楼层相同。
(4).复核吊柱及屋盖主桁架(大梁)是否满足施工工况受力要求
吊柱设计为受拉柱,在实际施工中是受压状态,承受上部屋盖荷载和施工荷载,吊柱安装前对吊柱在施工过程中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确保吊柱强度及刚度满足施工工况要求。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要采取增加斜撑、肋板、加大壁厚等加固、补强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屋盖体系主桁架(大梁)在施工吊装期间受力状态与设计也有所不同,同样需要复算以确保安全。
(5).吊柱安装
吊柱安装与普通钢立柱安装工艺基本相同,吊柱根据现场布置和吊装机械起重能力选择吊装方式,吊柱吊装可与下节点楼层安装穿插进行。
(6).钢屋盖吊装
钢屋盖主桁架(大梁)是吊柱体系中的主要受力构件,同时承担上部屋面荷载下部吊柱荷载,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用较大型的起重设备将主桁架整体吊装,否则,将主桁架以钢吊柱为分界线进行分段吊装,通过桁架与吊柱的节点将与主桁架分段装在一起,这种吊装方式适用于场地受限、吊装设备起重能力较小的情况,具有施工方便、灵活的优点,缺点是增加了节点施工;
主桁架(大梁)安装完成后,按照先主梁后次梁再围护结构的顺序进行屋面安装。
(7).胎架拆除
上部结构施工完毕并经验收后,方可进行胎架的拆除,拆除胎架前,先将上部的千斤顶同步缓慢收缩脱离吊柱,然后再自上而下拆除胎架和支撑。拆除时应在每层楼面设置观测点,观测楼面变形情况。
本发明具有是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21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