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方便加水的饮用水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12476.X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6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冯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海涛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36/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名诚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3 | 代理人: | 卢志文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便 加水 饮用水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饮用水加热装置,尤其是一种方便加水的饮用水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即热式饮用水加热装置,如:即热式电热开水壶、饮水机等,其使用的加热器多为即热式管道加热器,如:石英玻璃管加热器,或管外壁设置有电热丝的管道加热体、或管腔内设置加热体的管道加热器等;然而,上述各种加热器,其独立使用、功能单一;如:电热水壶只具有煮水作用,不能作为泡茶使用。
为此,也有部分茶具,配合电热水壶或电磁炉等,兼具有加热功能,然而,这种带加热部分的茶具,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电热水壶加水时,需要将壶体取出加水,既麻烦、又容易因不小心造成水溅入壶体的加热部件,造成漏电、甚至损坏加热部件等;(2)这种茶具,由于没有设置送水机构,故此,其水源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如:无法与桶装水使用;(3)即使有部分饮用水加热装置,会通过增设水泵,将桶装水或自来水经储水箱上部或顶部抽入,以补充(水壶)储水箱的水量,但这种由上部补给水源方式,由于其接驳部位明显外露,影响外观美感,而且,用户需要取出壶体去加水时,必须拆掉接驳部件,这给用户的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方便用户加水、且操作容易、美观、适用性广的饮用水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方便加水的饮用水加热装置,包括水壶和底盘,水壶上设置有电加热体和储水箱,水壶坐于底盘上,其特征是,所述水壶和底盘的接触部位分别设置有相互连接的入水配合口,其中,水壶的入水配合口连通储水箱;此款饮用水加热装置,由于水壶和底盘的接触部位设有相互连通的入水配合口,因此,只要水壶坐于底盘上,外部水源先后通过底盘和水壶的入水配合口,再自动进入水壶的储水箱内,使水壶实现自动加水,无需取出水壶体去加水,既避免水容易溅入壶体的加热部件,造成漏电的不足,又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再有,由于底盘的入水配合口可作为连接外部水源的接口,因此,这种饮用水加热装置,可与桶装水等高端用水连接,丰富了用户对饮用水源的选择,同时,也使饮用水加热装置的用途更广泛,尤其适合用户对高端用水的要求,如:冲咖啡或泡茶等;更有的是,由于入水配合口设置在隐蔽的接触部位,因此,这种加水机构并没有外露,既卫生、又美观,而且,水壶坐于底盘,就可接通入水管路,水壶取出,即可切断入水管路,其操作简易、方便。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水壶的接触部位可以系设置在水壶底部,也就是说,以水壶底部坐于底盘上,使水壶底部作为接触部位,并在该接触部位处设置入水配合口,无需再设置水壶与底盘的接触部位,其结构更合理。
作为其中一种方案,所述水壶的储水箱内设置有导水管,导水管一端连接水壶的入水配合口,另一端朝储水箱顶部方向延伸;进水时,外部水源先从底盘的入水配合口流入水壶的入水配合口,再由导水管进入水壶的储水箱;因此,导水管起到引流、导流的作用。
作为最好的方案,所述导水管系一条直管,它高于储水箱三分之二的高度,这样,可保证储水箱内有三分之二的储存水量。
作为更进一步改进的方案,所述水壶的入水配合口处安装有止回阀,底盘的入水配合口处设置有止回阀打开机构,底盘上的止回阀打开机构与水壶入水配合口的止回阀相抵;鉴于水壶的入水配合口设置有止回阀,而对应的底盘上设置有止回阀打开机构,这样,当水壶坐于底盘上,止回阀打开机构自动打开止回阀,使两个入水配合口相互连通;若水壶被取出,止回阀失去止回阀打开机构的顶压,止回阀复位,关闭水壶的入水配合口,防水水回流;因此,整个操作容易,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而且,这种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使用;用户既可以接驳桶装水使用,也可以接驳自来水使用,当然,也可以取出壶体自己加水,使产品的适用性更广。
作为最好的方案,所述止回阀系单向阀,止回阀打开机构系一个单向阀推顶柱;即单向阀由单向阀推顶柱推顶打开。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案,所述水壶上设置有把手,把手底部与底盘之间设置有接触部位,水壶的入水配合口设置在把手底部,把手上还设置有导水管,导水管一端连接把手底部的入水配合口,另一端延伸入储水箱上部;这种方案,通过将接触部位设置在水壶的把手上,相应地,在底盘上也设置与水壶把手接触的部位,因此,同样可实现,水壶把手与底盘接触处,作为入水配合口的设置,实现自动进水的作用;工作时,外部水源先后经底盘和把手上的入水配合口,再由把手上的导水管流入储水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海涛,未经冯海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24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