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13773.6 | 申请日: | 201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5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杜华良;夏栋良;白校;肖勇哲;吕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刘述生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雨水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利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目前市场上的雨水收集装置不够人性化,不能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调节,也不能进行高标准的净化工作,经过目前的雨水收集装置处理的雨水,不能直接被人们使用,还需要另外的进行再加工,增加了使用成本,也不方便人们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屋面吸收雨水系统、总水管、第一分流管、过滤器和储水箱,所述的屋面吸收雨水系统的底部是只有总水管,所述的总水管的底部设置有所述的第一分流管,所述的第一分流管底部设置有过滤器,所述的过滤器底部设置有储水箱。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滤器与所述的储水箱之间设置有连接管。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滤器的一侧设置有排渣污管。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总水管与所述的第一分流管通过水管套相连接。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储水箱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水管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水管上设置有水龙头。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总水管与所述的第一分流管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水管与所述的储水箱的连接处设置有水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新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此装置可以在雨水经过总水管与第一分流管的时候经过过滤网进行第一道过滤,再经由过滤器进行第二道过滤,再经由连接管进入到储水箱进行储存,最后再经由各第二水管分流出去,降低了使用成本,方便人们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新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屋面吸收雨水系统,2、总水管,3、第一分流管,4、过滤器,5、储水箱,6、连接管,7、排渣污管,8、第二水管,9、水泵,10、水龙头,11、水管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新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所述的新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屋面吸收雨水系统1、总水管2、第一分流管3、过滤器4和储水箱5,所述的屋面吸收雨水系统1的底部是只有总水管2,所述的总水管2的底部设置有所述的第一分流管3,所述的第一分流管3底部设置有过滤器4,所述的过滤器4底部设置有储水箱5,雨水经过总水管2与第一分流管3的时候经过过滤网进行第一道过滤,再经由过滤器4进行第二道过滤,再经由连接管6进入到储水箱4进行储存。
优选的,所述的过滤器4与所述的储水箱5之间设置有连接管6,过滤完的雨水经由连接管流到储水箱5中。
优选的,所述的过滤器4的一侧设置有排渣污管7,排渣污管7排出被过滤器5过滤过的雨水的杂质。
优选的,所述的总水管2与所述的第一分流管3通过水管套11相连接,所述的总水管2与所述的第一分流管3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雨水经过总水管2与第一分流管3的时候经过过滤网进行第一道过滤,水管套11起到防止雨水泄漏出来。
优选的,所述的储水箱4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水管8,所述的第二水管8上设置有水龙头10,所述的第二水管8与所述的储水箱5的连接处设置有水泵9,当多个第二水管8中的任何一个需要使用到储水箱5中的水的时候,可以通过水泵9抽水,再经由水龙头10控制出水量。
本发明新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解决了技术方案里的缺陷,此装置可以在雨水经过总水管与第一分流管的时候经过过滤网进行第一道过滤,再经由过滤器进行第二道过滤,再经由连接管进入到储水箱进行储存,最后再经由各第二水管分流出去,降低了使用成本,方便人们的正常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37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