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细钢丝绳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6393.8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1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雷;刘红芳;张伦;唐健;许铭锋;陈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法尔胜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7B1/06 | 分类号: | D07B1/06;D07B5/00;B21C1/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大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8 | 代理人: | 何军 |
地址: | 214400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细 钢丝绳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丝绳,尤其涉及一种细微钢丝绳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微细钢丝绳主要应用于高档齿形带的骨架材料,这种齿形带是食品、医料、保健等行业设备器材的主要传输带,但对于骨架材料要求具有应力小、伸长小、破断拉力高、通长性,通条性均匀,与皮带材料粘合力高等。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力小、伸长小、破断拉力高、通长性,通条性均匀及与皮带材料粘合力高的细微钢丝绳。
发明内容:一种微细钢丝绳,其特征在于它由直径小于0.10mm的超细碳素钢丝捻制而成,微细钢丝绳的直径为0.08~0.24mm。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微细钢丝绳的制备方法。
一种微细钢丝绳的生产方法,其步骤如下:
(1)、制备超细碳素钢丝:超细碳素钢丝的生产工艺为:原料盘条→酸洗、硼化→第一次干式拉拔→热处理→第二次干式拉拔→热处理→电镀锌→水箱拉拔→成品收卷;
其中原料盘条的直径为4.5~6.5mm,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70~0.75,Si:0.15~0.30,Mn:0.40~0.60%,P≤0.020,S≤0.020,盘条的脆性夹杂物和塑性夹杂物≤0.5级;
第一次干式拉拔工艺:将原料盘条的直径拉拔为1.5~1.8mm的钢丝;其第一次干式拉拔时模拉拔道次为10~13次,总压缩率为90~98%,前9~12次部分压缩率为20~25%,最后一次的部分压缩率为12~14%,拉丝模工作区角度9~13o,拉丝模定径带长度(0.3~0.7)d1,d1为出线钢丝的直径;
热处理工艺:采用燃气明火加热炉,加热温度为920~1000℃,铅浴温度为550~600℃,收线速度为20~30mm*m/min;
第二次干式拉拔工艺:将经第一次干式拉拔后直径为1.5~1.8mm的钢丝拉拔成直径为0.35~0.50mm的钢丝;其第二次干式拉拔时模拉拔道次为12~18次,总压缩率为90~98%,部分压缩率为14~20%,拉丝模工作区角度9~13o,拉丝模定径带长度(0.2~0.6)d2,d2为出线钢丝的直径;
电镀锌工艺:在经第二次干式拉拔拉拔后的钢丝表面镀一层金属锌,镀锌量为30~50g/m2;
水箱拉拔工艺:将经第二次干式拉拔后直径为0.35~0.50mm并镀锌的钢丝拉拔成直径0.02~0.06mm的成品超细碳素钢丝;模拉拔道次为20~30次,总压缩率为98~99%,前19~29次部分压缩率为12~18%,最后一次的部分压缩率为6~8%,拉丝模工作区角度6~8o,拉丝模定径带长度(0.06-0.08) d3,d3为出线钢丝的直径;
(2)、将步骤(1)中制得的成品超细碳素钢丝先捻制成绳股,再将绳股捻制成成品微细钢丝绳。
在上述一种微细钢丝绳的生产方法中,酸洗、硼化工艺、干式拉拔工艺均采用常规工艺。
本发明的优点为:捻制的微细钢丝绳高强度、低应力、通条性好、与皮带材料粘合力高,解决了微细钢丝绳的生产难题,填补了国内微细钢丝绳市场的空白。
具体实施方式:
例1、生产一种3*3*0.04mm微细钢丝绳,其生产步骤为:
(1)、制备直接为0.04mm的超细碳素钢丝,其生产工艺为:原料盘条→酸洗、硼化→第一次干式拉拔→热处理→第二次干式拉拔→热处理→电镀锌→水箱拉拔→成品收卷;
其中原料盘条为KSC72A优质碳素钢,直径为5.5mm;
第一次干式拉拔工艺:将原料盘条的直径拉拔为1.5mm的钢丝,模拉拔道次为11次,总压缩率为92.56%,前10次部分压缩率为20~25%,最后一次的部分压缩率为12.11%,拉丝模工作区角度9~13o,拉丝模定径带长度(0.3~0.7)d1,d1为出线钢丝的直径;其工艺参数表如下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法尔胜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法尔胜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63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