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片热层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7195.3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73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焰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06 | 分类号: | B32B37/06;B32B37/1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刘春生;于宝庆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片 层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热层压装置,尤其关于将二热塑性胶膜薄片与包覆其中的文件进行热压合动作的薄片热层压装置。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薄片热层压装置,亦即俗称的热塑机,经常被用来形成,如文件或照片等纸张的保护。使用者利用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将文件覆其中,再将胶膜薄片送入热塑机内进行热压合(即俗称的热塑)动作,以便在文件表面形成保护胶膜,达到保护文件的效果。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薄片热层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薄片热层压装置1包括发热装置10、压合滚轮11以及传送通道12,且发热装置10用以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通过空气的热传导而使压合滚轮11的温度上升;其中,当上下皆包覆有热塑性胶膜薄片的文件(未标示于图中)由传送通道12的入口进入薄片热层压装置1时,已吸收热能的压合滚轮11可对两热塑性胶膜薄片进行热压合的动作,使得二热塑性胶膜薄片受热软化,以进而令文件被固定于二热塑性胶膜薄片之间。
若要提升热塑品质,使用者需先依据欲热塑文件的厚度,而将薄片热层压装置1调整至相对应的热压合温度,因此若是欲热塑文件的厚度太厚,使用者就必须耗费许多时间等待压合滚轮预热到相对应的温度,才能够将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的文件馈送进入传送通道12,以供压合滚轮进行压合动作,此将造成使用者的诸多不便。因此,如何缩短薄片热层压装置1的预热时间是一亟待研究的课题。
特别说明的是,当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的文件馈送进入传送通道12后,两压合滚轮11中的至少一个会移动而使两压合滚轮11之间具有间隙(约为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文件的厚度),如此一来,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的文件就能通过两压合滚轮11之间,同时两压合滚轮11会共同夹持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的文件;而为了避免移动后的压合滚轮11挤压到发热装置10,发热装置10所设置的位置与压合滚轮11所设置的位置之间必须有足够的间隔距离D,也就是说,间隔距离D至少要大于压合滚轮11所能够移动的最大距离。
然而,申请人于创作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发热装置10与压合滚轮11之间的间隔距离D过大,造成发热装置10的热能无法有效率地传导至压合滚轮11,因此成为了薄片热层压装置1的预热时间无法有效缩短的关键因素。故,如何兼顾薄片热层压装置1的预热速度以及避免移动后的压合滚轮11挤压到发热装置10是本案所欲解决的问题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薄片热层压装置,尤其关于一种高预热速度且成本低廉的薄片热层压装置。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薄片热层压装置,包括:一主结构体,具有呈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框架以及一第二框架;一第一压合滚轮,其二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框架以及该第二框架;一第二压合滚轮,相对应于该第一压合滚轮,且其二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框架以及该第二框架;其中,该第二压合滚轮与该第一压合滚轮的转动方向相反,用以压合穿过该第一压合滚轮与第二压合滚轮之间的至少二薄片;至少一第一发热元件,邻近于该第一压合滚轮的一侧,并用以提供热能予该第一压合滚轮;至少一第一双金属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发热元件以及该第一压合滚轮的间,其依据该第一发热元件所提供的热能而产生形变,以推动该第一发热元件远离该第一压合滚轮。
由此,本案不但可于启动薄片热层压装置的初期缩短第一压合滚轮202与第一发热元件的距离以及第二压合滚轮与第二发热元件的距离,以达到提升薄片热层压装置的预热速度的效果,还可避免向上移动后的第一压合滚轮挤压到第一发热元件及/或向下移动后的第二压合滚轮挤压到第二发热元件,以及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薄片热层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薄片热层压装置于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薄片热层压装置的部分结构侧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薄片热层压装置于预热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薄片热层压装置于预热后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薄片热层压装置 2薄片热层压装置
10发热装置 11压合滚轮
12传送通道 201主结构体
202第一压合滚轮 203第二压合滚轮
204第一发热元件 205第二发热元件
206第一双金属结构 207第二双金属结构
208第一托架 209第二托架
210第一热匣 211第二热匣
213驱动马达 214驱动齿轮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71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面壳电镀镭雕工艺及镭雕治具
- 下一篇:复合艺术板制造方法及复合艺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