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组合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7244.3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8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鹿爱峰;何志园;孙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华昌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89/00 | 分类号: | H01H8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4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组合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化组合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汽车组合开关,功能日趋多样化,除了集成常用的示宽灯开关、前灯开关、远近光调节开关、左右转向开关、闪光开关、后雨刮器开关、喷水电机开关、雨刮电机速度调节开关、雨刮器无级速度调节等传统功能外,还整合进仪表面板显示菜单选择、清零重置等功能,功能日趋复杂、高度集成。
现有的汽车组合开关,可以简单分成2种,一种是将左右开关集成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供应客户。这种形式的可装配性、可维护性不高,一旦有一个功能出现问题,需要将整个方向盘拆卸,才能更换,用户需要承担高昂的工时费用。一种是左、右开关独立,此种形式比较方便装配,可维护性较好,如果出现问题,可以直接更换掉故障产品,不需要拆卸方向盘。
现有组合开关的左右开关,均为集成式结构。常见的有:有线束结构的组合开关、无线束结构的组合开关。有线结构左侧开关,一般在手柄顶端采用旋转结构,旋钮带动金属簧片围绕转轴作有限角度的旋转,与固定的绝缘体对应部位接通,实现前灯、示宽灯的开闭。在中部,旋钮带动金属簧片围绕转轴作有限角度的旋转,与固定的绝缘体对应部位接通,实现前、后雾灯的开闭。电路的通断通过线束引出入底座或单独引出。底座部分,实现转向、超车、远近光调节功能,与手柄通过弹性销连接。右侧开关的结构形式类同于左侧开关。
无线束结构,左、右侧开关手柄通过转轴将雾灯旋钮、灯光旋钮的旋转运动传递到底座,拨动金属簧片,与固定的绝缘体对应部位接通,实现前灯、示宽灯、前后雾灯的开闭。底座与手柄需要通过弹性搭扣或打入弹性销进行连接。产品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组装,必须在同一生产线上组装完成手柄部件,开关的手柄通过销子或弹性搭扣与底座上的旋转支架连接,然后在此基础上组装底座的其余零件。各零部件配合关系复杂,功能单元之间均不能做到物理与电子系统的独立,许多单元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产品功能。机械与电子交界面多,故障率高,故障判断、排除、维护困难、生产组装费时费力,模块化程度低,不利于优化生产。
现在的汽车组合开关的结构形式主要存的问题如下:
1、不利于产品设计:开关在设计之初,必须考虑到各种功能搭配形式,并为每种形式单独设计。因产品采用集成式结构,各个功能单元机械与电路交界面较多,设计者必须从头至尾进行设计,要明了所有功能单元的机制、结构,难以进行设计工作的拆分,不利于协同设计,不能集中精力于各自功能部分的设计,设计难度大;
2、不利于产品功能的扩展:集成式结构的开关,功能单元之间耦合度高,功能的调整影响因素多,对某个功能的改进,往往会影响到其它功能单元,需要同步的进行其它模块零件的变更,增加了功能扩展的难度;
3、不利于优化组装工艺:以左侧开关为例,产品必须在同一条产线上,按照顺序依次组装下手柄—>雾灯功能模块零件—>前照灯功能模块零件—>手柄组件与底座旋转支架连接—>组装壳体上零部件。工艺流程长,控制点多,难以对各个功能模块工艺进行优化;
4、故障率高,排查困难:集成式结构的产品,机械与电子交接面多,零部件数量多,工艺控制难度大,故障率高。多个功能模块相互关联,发生故障时难以排查故障原因,故障件难以维修,返工成本高。
5、不利于共用化降低成本:因产品集成式形式,没有统一的接口,产品的零部缺乏共用性。必须单独设计, 大多数零部件不能共用,增加了产品的模具与开发费用,不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产品形成系列、批量生产时,大量相似零件增加了管理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块化组合开关,通过将开关拆分成独立的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通过标准化的尺寸接口和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各个功能模块可方便的组合,搭配出所需的产品形式,通过模块封装,简化产品设计,降低设计难度,提高零部件共用率,优化产品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华昌机电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华昌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72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