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围岩松动圈的测试方法及测试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20136.1 | 申请日: | 2013-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7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彬;杨仁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B13/06 | 分类号: | G01B13/06;G01B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围岩 松动 测试 方法 设备 | ||
1.一种围岩松动圈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垂直于围岩侧壁的方向,向围岩中打钻孔;
在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向所述钻孔中的至少两个预定孔段注入压力流体,并分别记录在所述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向每个预定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
根据向所述至少两个预定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差异,确定出围岩松动圈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岩松动圈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所述钻孔中的至少两个预定孔段注入压力流体,并分别记录在所述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向每个预定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包括:
向所述钻孔中距离围岩侧壁最近的第一预定孔段注入压力流体,并记录在所述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向该第一预定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
向所述钻孔中与所述第一预定孔段依次相邻并直至孔底的孔段,分别注入压力流体,并记录在所述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向所述依次相邻并直至孔底的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岩松动圈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所述钻孔中的至少两个预定孔段注入压力流体,并分别记录在所述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向每个预定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包括:
向所述钻孔中位于孔底的孔段注入压力流体,并记录在所述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向该位于孔底的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
向所述钻孔中与所述位于孔底的孔段依次相邻并直至围岩侧壁的孔段,分别注入压力流体,并记录在所述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向所述依次相邻并直至围岩侧壁的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围岩松动圈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向所述至少两个预定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差异,确定出围岩松动圈的厚度包括:
根据向所述至少两个预定孔段注入的流体的流量差异,确定出钻孔围岩的裂隙分布特征,其中钻孔围岩裂隙越发育,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水流量就越大;
根据所述钻孔围岩的裂隙分布特征确定出围岩松动圈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围岩松动圈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压力条件下是指:在0.1-0.2Mpa的压力条件下,优选在0.18Mpa的压力条件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围岩松动圈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预定的时间段和压力条件下,向所述钻孔中的至少两个预定孔段注入压力流体之前,所述围岩松动圈的测试方法还包括步骤:
向所述钻孔中的至少两个预定孔段注入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对所述钻孔中的预定孔段的围岩裂隙进行吹风处理。
7.一种围岩松动圈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试管,所述测试管呈两端封闭的中空的管状;
至少两个环形的胶囊,沿所述测试管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测试管的外周上;所述胶囊充入气体或液体介质后能够胀起;
在所述测试管位于相邻两个胶囊之间的管段上开设有通孔;
测试液输送管,所述测试液输送管的出口位于相邻两个胶囊之间的管段内,通过所述测试液输送管输入到相邻两个胶囊之间的管段内的流体,只能从该相邻两个胶囊之间的管段上所开设的通孔流出;
胶囊的膨胀介质输送管,所述膨胀介质输送管的出口位于其中一个胶囊内部,相邻的胶囊内部之间通过管路相连通;
流量计,设置在所述测试液输送管的管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围岩松动圈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管上设有两个所述胶囊;
所述两个胶囊设置在所述测试管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围岩松动圈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管上设有第一胶囊、第二胶囊和第三胶囊;其中第一胶囊和第二胶囊设置在所述测试管的两端,第三胶囊设置在测试管的中部;
所述测试液输送管包括:第一测试液输送管和第二测试液输送管;其中,第一测试液输送管的出口位于第一胶囊和第三胶囊之间的管段内,第二测试液输送管的出口位于第二胶囊和第三胶囊之间的管段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围岩松动圈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测试管的尾端连接有推进杆,在所述推进杆上开设有刻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013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全自动抹灰机
- 下一篇:一种蛋白化竹纤维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