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20390.1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6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吴高彬;庄政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义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光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藉由识别码技术应用在检测物体近接(proximity)的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
背景技术
非接触光源近接感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相当简单。首先,由LED发射器发出红外光脉冲,到达离开感测器特定检测距离的遮蔽物体或表面,并发生穿透、散射或反射回到光二极管检测器等情况决定反射物体或表面越接近非接触光源近接感测器的程度。
非接触光源近接感测器的重要性随着多种不同的产业应用发展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消费性电子产品、移动通讯、工业自动化以及汽车电子等应用智能化的设计,非接触光源近接感测器的发展与市场更是蓬勃发展。例如,将非接触光源近接感测器应用在脸部检测、手部动作以及距离感测等各种技术上,许多消费产品的功能以及便利性更是大大提升。智能型手机、液晶电视显示屏、个人电脑与键盘背光显示、数码相机取景器、自动光度切换甚至卫浴自动水龙头控制等产品,都可看见非接触光源近接感测器的身影。尤其是随着消费者对使用体验、智能型自动控制、与功能和使用效率的提升等要求的普及,非接触光源近接感测器更是成为逐渐成为新一代多功能移动电话的主流技术选择,例如,用于调节光源的强度或屏幕的省电模式等等应用。其他周边应用,还包含打印机、传真机、影印机、多功能事务机、ATM自动提款机以及游戏机上,以做为纸张边缘检测。
传统不使用识别码的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当两边光感测器接收的反射能量相同时会无法分辨是哪一个光源发送的光,近而无法判断反射物的近接程度,大大地限制了近接感测器的效果,如图1所示。当不使用识别码时,感测器102A无法分辨其感测到反射自反射物103的光的总量里,哪一部分是源自光源101A或哪一部分是光源101B。同理,感测器102B无法分辨其感测到反射自反射物103的光的总量里,哪一部分是源自光源101A或哪一部分是光源101B。因此,感测器102A与感测器102B都无法确实地判断反射物103的近接程度。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识别码技术的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藉由识别码以实现一对一的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
在使用识别码技术的非接触光源感测系统中,由不同的LED所发出明暗变化的识别码,经过物体反射之后,每一个光源感测器根据独特的识别码,判断出相关性最高的LED反射光,而不会受到其它LED所发送出来的光影响或同样波长的光所影响,以避免错误的发生,因此可以实现一对一的独特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识别码技术的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且具有保密安全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包含一乱码产生器、控制器、以及至少一LED暨光感测器;其中,该LED暨光感测器还包含一LED光源与一光感测器。该乱码产生器可以产生随机乱数以作为本系统所用的识别码,以确保系统每次重新开机,会产生的识别码皆不相同,可以达到保密安全的要求。乱码产生器所产生的识别码经由控制器分别传至各个LED暨光感测器内的LED光源来发送该识别码。每个LED暨光感测器内的光感测器会根据所接收反射光里的识别码,利用内部的一鉴别器来判别是由哪个LED光源所发送的。该鉴别器还包含一二元决定器、一比较器、一开关器、以及一动态临界电平计算器来完成动态决定临界值与判断识别码的功能。
现结合附图、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权利要求,将上述及本发明的其他优点详述于后。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传统的未使用识别码的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光感测器判断识别码的鉴别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鉴别器内的动态临界电平计算的一个实施范例。
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统的识别码判断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1A光源 101B光源
102A感测器 102B感测器
103反射物
200非接触式光源感测系
统
201乱码产生器 202控制器
203LED暨光感测器 2031A LED光源
2031B LED光源 2031C LED光源
2032A光感测器 2032B光感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义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义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03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布局和点转换系统
- 下一篇:绣花机上的螺旋伞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