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24692.6 | 申请日: | 201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9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孙劲;何其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22 | 分类号: | H01Q1/22;H01Q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nfc 天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
背景技术
天线是一种利用频率特性接收和发射信号的装置。近年来,随着无线终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NFC技术始于射频识别标签(Radio Frequency Identify Detection)技术,即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和感应式卡片,实现点对点的数据交换功能。NFC芯片装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可以实现小额电子支付和智能识别及数据传输的功能。通过NFC功能,手机,PDA,电脑等多设备之间很方便地实现无线连接和数据共享。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轻、薄的设计趋势,NFC的小型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设计者不得不在越来越小的空间实现NFC的读写功能。同时由于无线终端的外观,例如手机,金属壳(如金属电池背盖)成为一种设计趋势。但是金属壳会屏蔽电磁辐射,导致NFC的线圈无法和金属壳以外的空间进行通讯。
日本某公司在此方面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其方案如图1所示,在金属壳100上开一个孔101,从此孔101的中心开一个槽102,此槽102一直开到壳100的某一边的边沿。在此金属孔的下方,放置传统的天线线圈202,即线圈形式的天线。此天线可以做得很小。这种结构的原理是,传统的NFC天线成为一个激励源,它在开孔加槽的金属壳上感应出更大范围的电流,此电流产生的辐射场作为近场通讯的手段。形象的看,开孔加槽的金属壳充当了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只不过是无源放大器,它把小尺寸的NFC天线上的电流,通过感应的方式(无源的方式),耦合到更大尺寸的金属壳上,从而增强了通信的距离。
本发明旨在提出基于上述结构的改进结构,进一步提高NFC通信的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有效增加了NFC天线的通信距离。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应用于包含金属壳的终端上,新型NFC天线结构包括:
天线模块,包括天线线圈;
金属导体模块,一侧紧贴天线线圈,金属导体模块上开有一第一孔洞,第一孔洞的中心至金属导体模块的一边开有一第一槽,使金属导体模块呈字母“C”型开口;
终端的金属壳,设置在金属导体模块的另一侧,金属壳上开有一第二孔洞,第二孔洞的中心至金属壳的一边开有一第二槽,使金属壳呈字母“C”型开口;
其中,金属导体模块与天线模块,以及金属导体模块与金属壳之间分别包括一绝缘层。
较佳的,第一孔洞的位置对应于第二孔洞的位置。
较佳的,第一槽与第二槽的开口位置不同。
较佳的,第一槽与第二槽的开口位置相反。
较佳的,天线模块还包括磁性基板,天线线圈设置在磁性基板一侧,用以屏蔽磁性基板另一侧的终端的金属材料。
较佳的,磁性基板包括硬磁性的铁氧体或含磁粉的柔性材料。
较佳的,金属导体模块的面积大于天线线圈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天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金属导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金属导体模块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天线模块的电流图;
图7是现有天线的感应电流图;
图8是本发明的感应电流图;
图9是现有天线的磁场分布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磁场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请参照附图2,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包括:天线模块200,金属导体模块300,终端的金属壳100。
请同时参照附图3-5,一种天线模块200,包括天线线圈202(近场通讯天线NFC线圈)及其接触点203和磁性基板2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46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