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煤机螺旋滚筒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27895.0 | 申请日: | 2013-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3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崔永红;褚东生;毛清华;李建永;段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C25/10 | 分类号: | E21C2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48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煤 螺旋 滚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提高井下工作面截煤块率的采煤机的螺旋滚筒。
背景技术
优质无烟煤,主要用于化工原料,由于块煤产品可用于造气生产合成氨,故市场竞争力很强,经济效益显著。在生产优质无烟煤的煤矿,长期以来,选择工作面采煤机主要是考虑煤层厚度、硬度、截煤能力、截割功率等主要技术指标,而忽略了提高煤炭截煤块率指标。而采煤机的螺旋滚筒是提高井下工作面的截煤块率的关键,截煤块率的提高也减少了井下工作面的煤尘对工作人体的危害。特别是对开采中厚煤层、中硬煤层时,急需开发一种提高工作面的截煤块率的采煤机的螺旋滚筒。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煤机螺旋滚筒,解决了现有采煤机截煤块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
一种采煤机螺旋滚筒,包括筒体,在筒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螺旋叶片、第二螺旋叶片和第三螺旋叶片,在第一螺旋叶片上均布有4个截齿,在第二螺旋叶片上均布有4个截齿,在第三螺旋叶片上均布有5个截齿,在筒体的端盘上分别设置有6个内圈端盘截齿和11个外圈端盘截齿,三个螺旋叶片的螺旋角均为16度,相邻两螺旋叶片的间距为250-400毫米;所述的螺旋叶片是由主叶片板、副叶片板和封板组成的,主叶片板的底端固定设置在筒体上,副叶片板的底端固定设置在筒体上,主叶片板与副叶片板之间的夹角α为8度,在主叶片板的顶端与副叶片板的顶端之间固定设置有封板,在封板上设置有截齿;在筒体的端盘上的6个内圈端盘截齿的倾角均为45度,在筒体的端盘上的11个外圈端盘截齿的倾角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35度、35度、35度、25度、25度、25度、15度、10度、0度、-5度、-10度。
筒体的直径为780毫米,副叶片板的厚度为16毫米。
本发明通过对螺旋叶片采用主叶片板、副叶片板和封板组成的楔形结构,以及通过在采煤机螺旋滚筒的筒体端盘上的截齿的科学布置,大大提高了采煤机的截煤块率,达到了即可提高采煤的经济效益,又可降低井下采煤的粉尘污染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图1中的A向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也是本发明的端盘上的截齿的结构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采煤机螺旋滚筒,包括筒体1,在筒体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螺旋叶片3、第二螺旋叶片10和第三螺旋叶片11,在第一螺旋叶片3上均布有4个截齿,在第二螺旋叶片10上均布有4个截齿,在第三螺旋叶片11上均布有5个截齿,在筒体1的端盘2上分别设置有6个内圈端盘截齿8和11个外圈端盘截齿9,三个螺旋叶片的螺旋角均为16度,相邻两螺旋叶片的间距为250-400毫米;所述的螺旋叶片是由主叶片板4、副叶片板5和封板7组成的,主叶片板4的底端固定设置在筒体1上,副叶片板5的底端固定设置在筒体1上,主叶片板4与副叶片板5之间的夹角α为8度,在主叶片板4的顶端与副叶片板5的顶端之间固定设置有封板7,在封板7上设置有截齿;在筒体1的端盘2上的6个内圈端盘截齿8的倾角均为45度,在筒体1的端盘2上的11个外圈端盘截齿9的倾角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35度、35度、35度、25度、25度、25度、15度、10度、0度、-5度、-10度。
筒体1的直径为780毫米,副叶片板5的厚度为16毫米。
有关截齿截入深度问题:为了达到滚筒高效高块率截煤的效果,必须加大单齿截深和切削面积。随着截齿截入煤体深度的加大,使被截割煤体中包容大量的裂缝,截煤时煤从裂缝中破碎,相对减少了截齿的单位能耗,摩擦力在总截割阻力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减少。具有关研究结论表明,单齿的截割深度达50-80毫米时,其能耗最低,其单齿切割面积可达到15-50平方厘米。在煤质许可的条件下,要达到高效高块率的截割目的,单齿截割深度及切削面积应最接近或达到其上限的规定。根据上述分析,经过现场多次试验,本发明的采煤机滚筒转速确定为每分钟31转,采煤机速度为每分钟6米,截齿的截入深度最大可达到80毫米,单齿切割面积可达到36-40平方厘米,其截面形状接近于长方形,本发明的滚筒具有较好的截割性能和较高的块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78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折叠式支撑框架
- 下一篇:一种耐磨墙纸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