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回收燃气余热的燃气灶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28529.7 | 申请日: | 2013-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6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武;王文东;王泽元;纪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C3/00 | 分类号: | F24C3/00;F24C15/0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慕安荣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回收 燃气 余热 燃气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炊具领域,是一种能够回收燃气余热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上燃气灶的品种繁多、款式各异,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传热方式相同,就是将天然气在天然气调节阀与风门的调控下、分散在炉头分火盖上让其充分燃烧,然后再将热量传送到锅底,这种传热方式由于存在向燃气灶之外空间的散热即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使得燃气灶的热效率较低。
公布号为CN102313303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喷气式燃气灶”,该发明采取对燃气加速并喷射到锅底的方法,提高了燃气与锅的传热效率,然而还存在着技术不足,表现在:助燃空气仅靠常规引流进气方式、以及炉头前的网状喷眼结构,不能使冲向锅底的燃气流获得高速度,同时也没有解决燃气灶向燃气灶之外空间辐射散热的技术问题,燃气灶的热效率仍然较低。
公布号为CN102102879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燃气灶热回收系统”,该发明通过在火口周围设置热回收器,减小火口向燃气灶之外空间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回收了部分燃气的能量,然而还存在着技术不足,表现在:设置在火口周围的热回收器,降低了燃气流动的自然动力,即相当于增加了燃气的流动阻力,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天然气耗量下,对锅底的加热量不足,另外,仍不能消除向燃气灶之外空间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
如何能够使燃气灶既能提高燃气与锅底的传热效率、又能消除向燃气灶之外空间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还能回收燃气余热并利用起来,这是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热效率低、燃气余热没有很好的回收利用,以及火口周围设置热回收器后燃气流动阻力增加造成的加热量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够回收燃气余热的燃气灶。
本发明包括燃气区、锅垫、燃气进口、燃气灶壳体、换热器、空气出口、配气燃烧器、热空气引流管、排烟管、天然气管、挡板,其中:在安放炊具锅的圆孔孔口处固定有锥环形的锅垫;在该锅垫内表面分布有阶梯型封严壁齿,通过所述封严壁齿将燃气封闭在燃气区内;换热器固定在燃气灶壳体的内壁上,用于回收燃气灶的燃气余热并加热助燃的空气。所述换热器的上端有40~50mm的环形间隙,形成了燃气进口。配气燃烧器套装在换热器内,用于将助燃的热空气与天然气混合燃烧并产出高温燃气。
所述配气燃烧器包括配气燃烧器壳体、分火盖和空气鼓风机。分火盖位于配气燃烧器的上端,在该分火盖上表面均匀分布有喷嘴的安装孔。所述空气鼓风机位于配气燃烧器壳体内的中部,用于将热空气从热空气引流管中吸入配气燃烧器并加压后送到混气管中。所述配气燃烧器壳体以空气鼓风机为界分为两段,空气鼓风机以上为混气管,空气鼓风机以下为热空气管;在所述混气管的喉部安装有天然气管,使得该喉部形成了热空气与天然气的混合区。在天然气管上安装有调控天然气流量的天然气阀门。
所述混气管中部为喉部,自该喉部开始,混气管的管径向两端逐渐扩张;混气管的上端逐渐扩张的区域为燃烧区,在该燃烧区的管壁上安装有点火器。所述混气管的管径自喉部向上端逐渐扩张的角度为45°,所述混气管的管径自喉部向下端逐渐扩张的角度为40°。
所述空气鼓风机固定在热空气管与混气管之间,用于将热空气从热空气引流管中吸入配气燃烧器并加压后送到混气管中。所述燃气区为由炊具锅之下、燃气区隔板之上和换热器的内筒壁面所围成的区域。
本发明中:
燃气灶壳体为一圆筒体,其顶面作为锅架且中部有一圆洞,该圆洞用来放置炊具锅,该圆洞侧壁设置有锅垫,锅垫表面分布着阶梯型封严壁齿将阻止燃气沿炊具锅底向燃气灶之外的大气流出;配气燃烧器位于燃气灶壳体的内部中心位置,用于将助燃的热空气与天然气混合并燃烧产出高温燃气,然后将高温燃气喷射到炊具锅底部;换热器为圆筒管翅式换热器,位于配气燃烧器周围且固定在燃气灶壳体的内侧壁上,用于回收燃气与炊具锅换热后的燃气余热并加热助燃的空气;燃气区是由炊具锅之下、燃气区隔板之上和换热器的内筒壁面所围成的区域;空气鼓风机与排烟鼓风机的联合作用使燃气区处在微负压状态即燃气区的压力微微小于燃气灶之外的大气压力,这样可使燃气区的燃气不向燃气灶外部大气中扩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8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离水和丙二醇单甲醚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抗菌钴镍铬钼合金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