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镁合金联合炼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0172.6 | 申请日: | 2013-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3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弢;张益源;李文秀;裴世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26/22 | 分类号: | C22B26/22;C25C3/06;C22C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14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镁合金 联合 炼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冶炼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铝镁合金联合炼制装置。
背景技术
镁合金具有密度小、消震性好、稳定性高、电磁屏蔽性佳、散热好和可再生等优点,是优秀的结构和功能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使用最广的镁合金是镁铝合金。
现有的金属镁热还原罐都是为皮江法氧化镁-还原剂固固还原反应设计的,皮江固固还原法有反应温度过高(1200℃)导致的热能消耗大,还原罐使用寿命短(还原罐更换成本占总成本1/4),以及粗镁纯度低等缺点;有固-固反应导致的反应速度和原料利用率低,反应过程温度传递慢、需要另设压球车间将原料压球以及压球过程中高温条件下获得的原料热量浪费等缺点;有还原反应炉渣不能被再生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每生产一吨镁,产炉渣6-7吨);以及不能连续生产带来的产量小等问题。目前金属镁的用量仅为金属铝的1%,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炼制金属镁的成本过高,产量过小。镁合金及其上游产品金属镁、金属铝都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炼制,而目前使用的合金炼制装置没能有效利用上游金属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余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镁合金联合炼制装置,本发明将铝电解槽、镁还原炉和镁铝合金熔炼炉通过管路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上游产生的高温液体和气体能够在下游被直接利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铝镁合金联合炼制装置,其所述装置由镁还原罐内侧和外侧通过管路与铝电解槽和镁铝合金熔炼罐内、外侧相连接构成,镁还原罐内侧分别通过管路与铝电解槽和镁铝合金熔炼罐内侧相通,构成流体物料流通通道;流通通道与铝电解槽相连接的三条管路分别连接在镁还原罐底部和电解槽底部阴极处之间,还原罐底部和电解槽中部阳极电解液,以及还原罐上部和电解槽上部,合金熔炼罐内侧的管路分别连接在还原罐和熔炼罐上部气体进出口和下部液体进出口之间。
所述的一种铝镁合金联合炼制装置,所述镁还原罐外侧保温层内通过管路与铝电解槽生成气体富集处和镁铝合金熔炼罐外侧保温层之间连通成余热利用通道。
所述的一种铝镁合金联合炼制装置,所述连接铝电解槽、镁还原罐和镁铝合金熔炼罐之间的管路设有阀门、滤网及缓冲罐。
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是:
1.本发明降低了炼制金属镁的还原温度,从而降低了镁还原过程中的热量消耗,延长了还原罐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气态粗镁的纯度。
2. 本发明回收使用了金属镁炼制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铝炉渣,即节省了原料成本又减轻了环境污染。
3.本发明通过液相反应,增大了温度传递速度和反应速度,提高了原料利用率。
4.本发明可以实现镁金属和镁铝合金的连续生产,原料的利用率可接近100%综合利用了金属镁,金属铝以及镁铝合金炼制过程中的余热和防护条件,大大节省了整个合金炼制过程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包括金属铝的炼制、金属镁的炼制、镁铝合金的熔炼三部分。图中:1:电解铝的石墨阴极;2:电解铝的保温槽;3:石墨阳极;4:还原罐外侧连接管;5:还原罐内侧连接管;6:铝液通路管;7:氧化铝回收管;8:还原罐保温槽;9:真空进料槽;10:镁铝合金液通路管;11:合金熔炼罐保温槽;12:镁铝合金液出口;13:金属镁出口;14:保温槽连接管;15镁气体通路管;16真空进料槽。
铝电解槽的反应温度在950-970℃,反应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两组内置滤网和阀门的管路连接到镁还原炉中。其中一组管路接在还原罐外侧用于对还原罐进行预热,另一组管路连还原罐内侧,在回流氧化铝炉渣时使用。在电解铝装置阴极端有与镁还原罐底部连接的管路,在电解产生的液态金属铝的液面高度高过连接管的电解槽端的出口上沿1cm以上时,打开管路阀门将两个反应器连接起来,以便电解产生的高温铝液能进入镁还原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大学,未经沈阳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01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