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催化氧化合成苯酚的功能化氮化碳光催化剂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33030.5 | 申请日: | 2013-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1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心晨;叶祥桔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22 | 分类号: | B01J31/22;C07C39/04;C07C37/6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氧化 合成 苯酚 功能 氮化 光催化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及有机光合成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苯催化氧化合成苯酚的功能化氮化碳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酚醛树脂,双酚A及己内酰胺。其中生产酚醛树脂是最大用途,占苯酚产量一半以上。此外,苯酚也是很多医药(如水杨酸、阿司匹林及磺胺药等)、合成香料、染料(如分散红3B)的原料。同时,有相当数量的苯酚用于生产卤代酚类,并且苯酚的稀水溶液可直接用作防腐剂和消毒剂。
近几年,世界苯酚生产能力和需求量持续增长,2005年苯酚市场供求状况十分紧张,2006年全球苯酚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开始趋缓。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苯酚生产国,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北美,西欧、中东欧和非洲产能均有过剩,亚洲由于总体发展速度高于世界总体发展速度,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最近,我国汽车、电子通讯、建筑业及冶金工业的迅猛发展,使苯酚下游产品需求增加,苯酚需求急剧增长。目前,我国苯酚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需求,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而且进口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尽管不断进行扩建和装置改造,但是由于技术本身问题,现有装置生产能力十分有限,2005年苯酚产量仅仅约为44万吨,然而消费量将近73万吨,约有29万吨需要依靠进口;2007年国内市场对苯酚需求总量约为 85 万吨,然而我国苯酚生产能力最多生产85万吨,按装置90%开工率计算,产量约为76.5万吨,因此,我国仍需进口一定数量苯酚才能满足下游消费需求。由此可见生产苯酚具有很高经济潜力。
目前,工业上大部分的苯酚生产来自三步异丙苯过程,但其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缺点:1)生产线长、工艺步骤多、原子利用率较低;2)存在遇热、遇酸、遇碱极易爆炸的中间产物(过氧异丙苯);3)产生与苯酚等物质的量的副产物丙酮是该路线的致命弱点,受到丙酮市场需求的严重制约;4)异丙苯路线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回收未反应的苯以及分离提纯苯酚。针对这一不足,光催化氧化技术由于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可高效地直接催化氧化苯到苯酚的等优点成为一种理想的有机光合成技术。
近年来,石墨相氮化碳(g-C3N4)做为一种非金属环境友好型的光催化剂备受国内外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它在光解水制氢(Nat. Mater. 2009, 8, 76)、光降解有机污染物 (Adv. Mater. 2009, 21, 1609)和有机光合成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6299) 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最近我们组合成介孔氮化碳(mpg-C3N4)可以通过光诱导催化氧化苯到苯酚(J. Am. Chem. Soc. 2009, 131, 11658),而且在最优化制备工艺的条件下,其苯酚的产率达到最大为11.9%。但其也存在许多缺点,例如Fe-g-C3N4/SBA-15活性和稳定性还需要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它的活性位有一部分被催化剂包裹,减少活性位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活性。并且Fe-g-C3N4 与载体SBA-15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弱,故其稳定性也尚待提高。因此,我们通过把有机活性物种二茂铁甲醛(Fc-CHO)通过表面化学方法嫁接到mpg-C3N4的表面,实验证明,所合成的表面功能化改性的催化剂在催化氧化苯到苯酚有很高的活性和较高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苯催化氧化合成苯酚的功能化氮化碳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制备的光催化剂具有高比表面积,能够实现苯高效催化氧化合成苯酚。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产率高,符合实际生产需要,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苯催化氧化合成苯酚的功能化氮化碳光催化剂的化学式为Fc-CH=N-C3N4,比表面积为10-400 m2/g,非晶态物质,能够有效分离光生载流子。
一种制备如上所述的苯催化氧化合成苯酚的功能化氮化碳光催化剂的方法,以热缩聚的产物为主体,通过溶剂回流法制得具有高活性的功能化氮化碳光催化剂。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30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GSM短消息模块的SF6泄漏报警系统
- 下一篇:自动控制测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