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压引射式全预混燃烧供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5997.7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6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凤国;张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
主分类号: | F24H1/14 | 分类号: | F24H1/14;F23D14/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丽萍 |
地址: | 300384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压 引射式全预混 燃烧 供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燃气进行供热、供生活热水的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正压引射式全预混燃烧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燃气供热系统是利用燃气燃烧过程释放的热量来给供热工质(水)加热的装置。其中燃气的燃烧方式分为部分预混式燃烧和全预混燃烧。部分预混燃烧过程氮氧化物比较高,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部分预混燃烧方式逐渐被淘汰。全预混燃烧方式具有污染物低排放的优点,全预混燃烧器多为圆筒型,与之匹配的是圆筒型换热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圆筒型换热器成本相对翅片式换热器要高,而且圆筒型全预混燃烧器需要的混合系统较复杂且成本高,因此造成了整个燃气供热系统的总投资和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正压引射式全预混燃烧供热装置,本发明系统不但是采用全预混燃烧方式,而且结构简单、投资较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正压引射式全预混燃烧供热装置予以实现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送风系统、燃料系统、燃烧室、换热系统和排烟系统,所述送风系统包括风机及与其送风口相连的空气分配管,所述燃料系统包括燃气管及与其相连的燃气分配管,所述燃气管上设有燃气电磁阀,所述燃气分配管的端部均匀布置有一组燃气喷嘴,围绕着该组燃气喷嘴的外周设有与所述空气分配管贯通的环形进气口,与所述燃气喷嘴对正的位置处设有引射式混合器,所述引射式混合器的顶部自下而上的设有分配孔板和火孔板;所述燃烧室设在所述引射式混合器的上方,所述燃烧室的侧壁与所述火孔板的外轮廓之间设有宽度为2~20mm的环形孔隙;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和冷、热水管路,所述换热器设置在燃烧室上方,所述换热器采用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翅片式换热器与冷、热水管路相连,所述的火孔板具有一定的弧度,弧度范围是0~1rad。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目前国内燃烧器多采用部分预混燃烧方式,NOx排放量大于110PPm,而本发明采用的是全预混燃烧方式,CO和NOx排放量明显降低,尤其对于NOx减排效果显著,在过剩空气系数为1.25的条件下,NOx低于40PPm。此外,本发明采用多个引射器进行混合,风机提供的较低风压即可满足燃气和空气完全混和,该混合系统设计结构简单,相对于国外全预混燃烧器采用的混合器成本较低,突破了国外全预混燃烧器企业对该类产品的技术垄断。
本发明供热装置是利用燃气全预混燃烧方式进行供热水和生活热水的,其结构紧凑,充分利用燃气自身压力进行混合,降低了系统的能耗。本发明供热装置采用平板式火孔板和翅片式换热器相配合,降低了系统的成本造价,独特的燃烧室有环形孔隙连接设计,在保证火孔板具有较高的火孔热强度前提下,可避免燃烧室边壁过热,提高了燃烧室的容积热强度。本发明中火孔板的弧形设计可防止火孔板高温产生的变形。由于整体的优化设计,使得燃气供热装置的体积相对于其他同类系统体积较小,加工简单,控制方便,易于操作,安全可靠。本发明不但可以用于商业以及民用的供热及供生活热水系统,也可用于中小型工业供热和供热水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正压引射式全预混燃烧供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正压引射式全预混燃烧供热装置工艺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应用在燃气热水器生活热水系统的引射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应用在燃气热水器生活热水系统的全预混燃烧器结构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燃气喷嘴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应用在燃气热水器生活热水系统的火孔板结构图。
图中:
1-风机 2-燃气电磁阀 3-引射式混合器
4-分配孔板 5-火孔板 6-燃烧室
7-翅片式换热器 8-排烟系统 9-空气分配管
10-燃气管 11-燃气分配管 12-进水管
13-出水管 14-环形孔隙 15-燃气喷嘴
16-收缩管 17-扩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未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59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