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离子室内微尘净化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36601.0 | 申请日: | 2013-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0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刘跃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兆安 |
主分类号: | B03C3/00 | 分类号: | B03C3/00;B03C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221 山东省临沂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离子 室内 微尘 净化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节能环保电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能清除室内PM2.5的小家电,具体涉及一种等离子微尘室内净化器。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复合型空气污染逐渐抬头,尤以空气颗粒污染物为重,其中PM2.5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危害极大。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群的PM2.5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国家有关政策也要求在上述地区加强PM2.5污染防治,国家标准中新增加了PM2.5浓度值,列入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也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
国内外有很多室内空气净化器产品,但属于滤网式,对尘埃有效,对微尘PM2.5无效,尚未见采用本项目技术路线产品的报道。利用臭氧发生器原理净化空气的产品也不少,由于对人体有害,卫生部明令禁止推广,本项目不与此类产品比较。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室内PM2.5污染物超标的技术难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主要采用的技术有三个:无臭氧技术、静音技术、宽频谱交变电场发生器。
本发明基本原理是通过非自持放电,引起离子对流,吸附大量PM2.5微尘,在集附板上沉淀结块,达到除尘目的,由于吸附作用发生在离子径度,所以对越小的微尘越有效。
无臭氧技术,是控制等离子体产生于无声放电与汤生放电的前段,此段放电的离子能量远低于产生臭氧需要的能量,因此无臭氧能产生。
无风扇空气自循环技术,采用无风扇、离子对流循环技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等离子体空间的结构,使等离子体的流动存在不同的速度层,根据帕奴利定理“流体对周围的物质产生的压力与流体的相对速度成反比”,速度梯度产生了切向压力,使清洁空气流向仪器外面,不用风扇,达到无声与节能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集附PM2.5微尘,使室内浓度下降致符合国家标准。一是无臭氧发生,对人体无害;二是节能;三是寿命长,连续运行;四是全机没有需要定期更换的部件,只需定期清洗,由于PM2.5经过螯合,已经变形聚合,冲洗不会对环境有新的影响。
附图说明:图1所示实施例,为等离子室内微尘净化器结构示意图。
1是集附板、2是集附板、3是集附板、4是发射极与清扫环、5是发射极与清扫环、6宽频谱交变电场发生器、7是电子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1、宽频谱交变电场发生器(6),可以产生4-12Mhz、30000V的交变电场,输出电流不大于20μa,电压电流控制以能电离微尘,不产生臭氧为目的。
2、发射极与清扫环(4)、(5),发射极是一条金属丝,附有环状除尘环;清扫环是普通圆环,陶瓷材料,在离子发射极有微尘堆积时,可以手动翻转清除,把微尘去掉;
3、集附板(1)、(2)、(3),是不锈钢或铝合金冲压而成,形状设计以能形成风道为目的,能使离子存在不同的速度层,由此产生径向压力,达到无声空气循环,集附板带静电,使聚合后的微尘,产生电泳,达到收集微尘的目的,集附板之间用隔离件隔离,隔离件由介电系数接近零的塑料材料组成。
4、电子控制部分:本实施例可通过电子控制系统控制电源、分挡和清扫。
5、技术指标:
对于60--90立方米的室内空间,开机2小时基本可以完全清除PM2.5,对危害最大的0.6nm微尘,效果尤为明显。
本实施例产品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经过检测:
检测仪器为美国TSL公司的3936型单分散粒径谱仪/SMPS,检测的气溶胶粒径范围20-1000nm。另一台检测仪器为美国TSL公司的3321型气溶胶粒径谱仪/APS,检测的气溶胶粒径范围500nm-20μm。
检测条件为,在门窗关闭的容积为60立方米的房间中,连续检测24小时以上,观测房间内PM2.5在此期间的浓度变化,来检验送检仪器对PM2.5的清除效果。
检测结论:经SMPS和APS的多天检测结果,送检产品的PM2.5清除效果明显,可以用于室内空间PM2.5的清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兆安,未经王兆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66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