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化合物的抗癌生物活性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140478.X 申请日: 2013-04-22
公开(公告)号: CN103191121A 公开(公告)日: 2013-07-10
发明(设计)人: 刘刚;黄银久;孙林;刘春萍;徐胜广;刘希光;温全武 申请(专利权)人: 鲁东大学
主分类号: A61K31/517 分类号: A61K31/517;A61P35/00;A61P35/0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64025 山东***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喹唑啉 二硒醚 化合物 抗癌 生物 活性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硒含氮杂环喹唑啉类药物,具体来说是抗肿瘤药物二(喹唑啉-4-基)二硒醚的抗癌生物活性。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喹唑啉类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特别是在抑制EGF受体及其酪氨酸激酶磷酸化方面尤为突出。每年有大量的文献、专利、论文等报道。在医药方面,如商品化的Iressa(ZD1839)、Tarceva(OSI-774)、PD153035、PD169414等对EGFR产生抑制作用,进而表现出抗癌活性,还具有抗疟、抗肿瘤和抗HIV活性。喹唑啉类小分子化合物能高选择性地与EGFR结合,并且是强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这类药物能使细胞停留在G1期。农药方面,特别是喹唑啉肟醚类化合物具有抗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及其它植物病菌的活性。喹唑啉类化合物具有如此广泛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医药研究人员和化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是多种酶的构成成分,在人体中起到抵御疾病、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平衡机体内环境的作用。硒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是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参与辅酶A和辅酶Q的合成,是体内抵抗有毒物质的保护剂,能促进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还是一种诱导剂可促使癌变早期紊乱的基因调节正常化。自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硒具有抗肿瘤作用以来,其后的研究证实硒是乳腺癌、肝癌、皮肤癌、结肠癌和胃癌等的强有力抑制剂(Wei W Q, Abnet C C, Qiao Y L, et al. Am. J. Clin. Nutr., 2004, 79 (1), 80-85; Kellen E, Zeegers M, Buntinx F. Int. J. Urol., 2006, 13 (9), 11802-11804; Wu X-W, Yu Z-K. Tetrahedron Lett., 2010, 51 (11), 1500-1503)。硒化合物通过多种机制多靶点产生抗癌作用,有机硒同无机硒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生物活性强、毒性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近年来合成的有机硒类化合物,如硒化壳聚糖、含硒蛋白、硒多糖、硒化蛋氨酸、硒化卡拉胶、硒化茶多酚等硒的小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在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方面明显高于未经硒化的相应化合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代表性药物,如作为抗炎、抗氧化药物依布硒林(Ebselen)(Schewe T. Gen. Pharmacol-Vasc. S., 1995, 26 (6), 1153-1169; Azad G K, Balkrishna S J, Sathish N, et al. Biochem. Pharmacol., 2012, 83 (2), 296-303)和高效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硒唑呋喃(selenazofurin)(Franchetti P, Cappellacci L, Grifantini M, et al. 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 Chapter 11, pp 212–230, ACS Symposium Series, Vol. 839, 2003-03-03.; Sidwell R W, Huffman J H, Call E W, et al. Anti. Res., 1986, 6 (6), 343-353)。利用硒独特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来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已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合成生物活性高且毒性低的有机硒化合物仍旧是目前药物研究的一大热点(Ninomiya M, Garud D R, Koketsu M, et al. Coordin. Chem. Rev., 2011, 255 (23-24), 2968-2990; Plano D, Ibá?ez E, Palop J A, et al. Struct. Chem., 2011, 22 (6), 1233-1240; Terazawa R, Garud D R, Hamada N, et al. Bioorg. Med. Chem., 2010, 18 (19), 7001-7008; Bijian K, Zhang Z-W, Xu B, et al. Eur. J. Med. Chem., 2012, 48, 143-15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东大学,未经鲁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04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