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错-对流烟气净化吸附塔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41717.3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0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李阳;雷鸣;王祖林;余福胜;何仰朋;丹慧杰;牛拥军;何育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6 | 分类号: | B01D53/06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对流 烟气 净化 吸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电厂锅炉、冶金、垃圾焚烧以及化工行业废气进行脱硫的活性焦干法吸附塔,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错-对流烟气净化吸附塔。
技术背景
在燃煤电站烟气脱硫领域,目前90%以上采用的都是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该工艺虽然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在应用过程中其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1)水耗高:对于不设烟气换热器GGH的电站锅炉烟气脱硫装置,折合每百万千瓦机组的耗水量高达150~200m3/h;2)烟囱防腐和“石膏雨”问题:湿法脱硫装置的出口烟气为饱和湿烟气,必须对烟囱进行高等级防腐,还可能出现烟囱“石膏雨”问题,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净烟气液滴携带问题:净烟气中携带的液滴为20%左右浓度的石膏浆液,其中含有一定的固体颗粒,排入大气中即为粉尘污染;4)石灰石大量开采和石膏堆积问题:由于广泛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导致大量石灰石山被开采,还造成部分地区的脱硫石膏堆积。
根据我国煤电发展规划,未来将重点建设大型煤电基地,我国富煤地区主要位于北方,也正是缺水地区。活性焦干法烟气净化工艺耗水量小,较传统湿法脱硫节水90%以上,而且吸附剂活性焦由煤炭制取,副产物为浓硫酸可资源化利用,不会造成大量石灰石开采和石膏堆积问题。另外,在环境保护重点地区,环境容量小,环保标准严格,活性焦烟气净化工艺可以对SO2、SO3、NOx、HCl、HF、Hg、细微粉尘等进行同时高效脱除,而且没有传统湿法脱硫的“石膏雨”、净烟气液滴携带等问题,可以满足十分严格的环保标准,适用于环境敏感地区的烟气净化。
此外,对于钢铁烧结烟气、垃圾焚烧烟气的净化处理,活性焦可以同时吸附其中的二噁英污染物,而传统的湿法脱硫工艺无法对二噁英进行有效脱除。因此,活性焦适用于对烧结烟气和垃圾焚烧烟气中的多污染物脱除和深度净化。
吸附塔是活性焦烟气脱硫工艺的核心设备,但该工艺在我国的应用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电厂规模的应用在我国尚无业绩,因此我国亟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吸附塔结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错-对流烟气净化吸附塔,具有污染物脱除效率高,系统阻力小,活性焦利用率高、循环量小、破损率低,布料均匀,卸料顺畅装置运行稳定的特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错-对流烟气净化吸附塔,包括给料斗1,给料斗1下部设置布料器2,布料器2下部设置有横截面为环形的活性焦床层9,活性焦床层9内部为中间烟气集气室6,外部被双层环形隔板8分隔为上部的净烟气集气室4和下部的原烟气布气室10,所述活性焦床层9与中间烟气集气室6间通过中间烟气集气室栅格7连通,活性焦床层9与净烟气集气室4间通过净烟气集气栅格5连通,活性焦床层9与原烟气布气室10间通过原烟气进气栅格11连通,所述净烟气集气室4上部设置有和其连通的出口烟道3,所述原烟气布气室10下部设置有和其连通的原烟气入口烟道12,所述活性焦床层9下部设置有双层卸料斗,所述双层卸料斗包括上层卸料斗13和下层卸料斗14,所述上层卸料斗13外侧板底面边线和下层卸料斗14外侧板顶面边线的连线以及上层卸料斗13内侧板底面边线和下层卸料斗14内侧板顶面边线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活性焦的安息角;下层卸料斗14下部设置有卸料阀15,所述中间烟气集气室6下部设置有灰斗16,灰斗16下部设置有卸灰阀17;所述活性焦床层9、原烟气布气室10、净烟气集气室4以及整个塔体的横截面均为圆环形。
所述中间烟气集气室栅格7的母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为0.5~5°。
所述上层卸料斗13外侧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内侧板与水平面的夹角。
所述布料器2的形状为锥体。
所述双层环形隔板8两层之间的距离大于活性焦床层9平均厚度的2倍。
所述活性焦床层9的平均厚度D为0.8~2.5m。
所述双层卸料斗采用分区布置,分区数目为1、2、3、4、6、9、12个。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17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