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工程破碎围岩的无喷砼锚网支护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42459.0 | 申请日: | 2013-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7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苏华友;肖红兵;蔡海燕;包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2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 |
地址: | 621010 四川省绵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工程 破碎 围岩 无喷砼锚网 支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支护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矿山巷道、临时隧道等需要短期支护的地下工程,是一种用于围岩较破碎情况下的巷道无喷砼的锚网支护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较破碎的地下工程围岩的支护,一般所采用的支护方式为喷锚支护、金属支架支护、砌碹支护、泄压支护等支护方式。最常用的是喷锚网支护,以及喷锚网联合金属支护,采取这些支护后,巷道、临时隧道的支护强度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对于短期临时支护,借用永久支护的方式,成本过高,工艺较复杂。如在喷锚网支护过程由于混凝土的回弹,使得混凝土的实际用量与设计用量相比有所增加,增加了支护成本;支护材料在矿山巷道、临时隧道使用完成后,不能够回收;对于回采巷道会加大回采过程中矿石的贫化程度,影响了矿山开采的技术经济效果;所需支护物料都需从井外运输,喷砼支护增大了劳动强度,从而使得支护成本也有所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支护效果好,且支护及时、劳动强度低的地下工程破碎围岩支护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工程破碎围岩的无喷砼锚网支护方法,依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巷道或隧道掘进:按照设计的巷道或隧道掘进循环进尺,打眼、装药、放炮、通风、撬顶、部分出碴;
B、钻锚杆钻孔:在刚形成的巷道或隧道围岩壁垂直钻若干排锚杆钻孔5,梅花形排列,每排钻孔约6~10个,其中顶拱2上打3~5个,两帮3各钻1~3个;锚杆钻孔5的直径为38毫米,深1800毫米;沿巷道或隧道掘进方向钻孔,排距1200毫米;在围岩岩面起伏较大时,为保证高强度钢丝网7能紧贴围岩壁,锚杆钻孔5尽量在围岩岩面凹处;
C、材料准备:准备高强度钢丝网7,钢丝直径3~4毫米,网格为菱形,菱形长对角线140毫米,短对角线80毫米;管缝式锚杆6长度1800毫米;锚垫板8尺寸200毫米×200毫米×20毫米;
D、铺网:从巷道或隧道的一帮向顶拱及另一帮依次铺高强度钢丝网7,并同时压入管缝式锚杆6固定高强度钢丝网7;锚垫板8需将高强度钢丝网紧密压在围岩面上;
E、向掘进方向推进:向掘进方向,依次钻孔、铺网、压入管缝式锚杆6固定高强度钢丝网7。
F、对于特别破碎地段可适当在锚网支护完成后再增加一定间距的钢拱架支护。
所述的管缝式锚杆和锚杆垫板均为市售产品,其中管缝式锚杆的抗拔力不得小于50KN。高强度钢丝网最好用镀锌的。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围岩较破碎情况下的巷道、隧道无喷砼的锚网支护方法,与现有其他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①本支护结构,将破碎围岩巷道、隧道一般支护由初喷砼临时支护、锚网支护、二次喷砼支护等多次施工,改为使用高强轻型棱形金属网加锚杆的无喷砼一次性支护施工,支护迅速及时;②本支护结构能防止围岩壁破碎、松散岩块掉落,同时,通过锚杆、高强钢丝网的共同作用,使巷道、隧道围岩表面一定深度形成拱结构或组合梁结构,使围岩得以加固;当围岩发生显著位移时,锚杆并不失去其支护抗力,且后期锚固力有明显增大;③本支护结构是柔性支护结构,允许围岩发生一定的变形,能尽量利用围岩的自身强度;随着围岩变形的进一步发生,高强编织钢丝网的强大抗拉能力逐渐发挥作用,能有效抵抗巷道、隧道变形;故本支护能满足临时巷道、隧道的使用要求,且支护成本较低、效果显著;④大大减轻了支护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又明显改善了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支护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地下工程破碎围岩的无喷砼锚网支护方法的巷道横断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地下工程破碎围岩的无喷砼锚网支护方法的支护展开示意图;图中1为隧道(巷道);2为顶拱;3为两帮;4为底板;5为锚杆钻孔;6为管缝式锚杆;7为高强钢丝网;8为锚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A、巷道或隧道掘进:按照设计的巷道或隧道掘进循环进尺打眼、装药、放炮、通风、撬顶、部分除碴,形成巷道或隧道1,除掉顶拱2和两帮3、底板4的浮石,使岩面没有浮石,并保证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24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EGR阀除碳机构
- 下一篇:三重防伪的铝塑结合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