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纱装置、接纱系统及纤维机械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43288.3 | 申请日: | 201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02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泽田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H69/06 | 分类号: | B65H6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系统 纤维 机械 | ||
一种接纱装置、接纱系统及纤维机械。接纱装置具有:进行纱线端彼此的捻合的捻合喷嘴(73);捻合空气流供给机构(42),对捻合喷嘴(73)供给压缩空气而使其产生捻合空气流,并以能够切换捻合空气流的旋转方向及/或能够切换捻合空气流的产生区域的方式构成,通过对捻合空气流供给机构(42)的控制,能够使进行纱线端彼此的捻合的捻合空气流在与应接纱的纱线的捻合条件相应的旋转方向及/或产生区域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具有接纱装置的接纱系统及具有接纱系统的纤维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将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作为卷装进行卷绕的自动络纱机等的纱线卷绕装置。并排设置多个纱线卷绕装置从而构成纱线卷绕设备。纱线卷绕装置具有接纱装置,该接纱装置在因断纱或由纱线缺陷检测装置检测出纱线切断时等对卷装侧的纱线端和喂纱侧的纱线端进行接纱。
另外,还已知从纱条等的原料生成纺织纱线的纺织装置、使纺织装置并排设置多个而构成的纺织设备。沿纺织设备移动的接纱台车上具有接纱装置,以对要求接纱的纺织装置进行接纱的方式构成。
作为接纱装置,已知一种接纱装置,利用压缩空气等的流体进行应接纱的两纱线端的解捻和被解捻的两纱线端的捻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59-211632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9-211632号公报记载的接纱装置具有:对两纱线端进行解捻的解捻喷嘴、对解捻后的两纱线端进行捻合的捻合喷嘴。通过该接纱装置,执行纱线端的导入、解捻、捻合等的工序从而进行接纱。
具体来说,首先向各解捻喷嘴内供给压缩空气并产生包含旋转流的解捻空气流,两纱线端通过该解捻空气流被吸入解捻喷嘴内。在解捻喷嘴内,通过解捻空气流的作用,两纱线端被解捻从而纤维束被松捻。接下来,两纱线端的被解捻的部分向捻合喷嘴内移动。也向捻合喷嘴内供给压缩空气,产生包含旋转流的捻合空气流。两纱线端的被解捻的部分通过该捻合空气流而旋转,从而被缠绕捻合。
然而,纱线具有诸如原材料、粗细、捻转方向等的特性。例如,对于纱线的捻转就存在所谓绕右实施捻转的S捻转(右捻转)和绕左实施捻转的Z捻转(左捻转),S捻转和Z捻转其捻转的方向相反。因此,对于S捻转和Z捻转来说,解捻的方向相反,捻合的方向也相反。例如,若在纱线卷绕装置中一直加工的纱线为S捻转的纱线,而新加工的纱线为Z捻转的纱线的情况下,由于解捻及捻合的方向分别相反,所以,作为纱线卷绕装置的准备作业,需要变更在解捻喷嘴以及捻合喷嘴中产生的空气流的旋转方向。另外,根据纱线的特性,还需要更换为产生空气流的区域不同的捻合喷嘴及解捻喷嘴。
这样,若加工的纱线的种类发生变化,则由于该纱线的特性也不同,所以,空气流的旋转方向以及空气流的产生区域等与纱线的捻合相适的捻合条件、与纱线的解捻相适的解捻条件也变得不同。因此,若纱线的种类发生变更,则存在必须进行接纱装置的零件更换、从而变更空气流的旋转方向以及产生区域的不便。
此外,在日本特公平3-6443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形成与空气室内相对的开口部,在纱线端的捻合时,交替喷射旋转方向不同的空气。但是,该技术是与应接纱的纱线的原来的捻转方向无关地,在一次捻合动作中交替喷射旋转方向不同的空气的技术。因此,并非根据应接纱的纱线的特性而选择空气流的旋转方向、产生区域并进行变更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纱装置、接纱系统及纤维机械,即使纱线的种类发生变更,也无需进行零件更换,能够对与应接纱的纱线的特性相应的、空气流的旋转方向、产生区域进行选择、变更。
本发明欲解决的课题如以上所述,下面说明解决该课题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村田机械株式会社,未经村田机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32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氨气的回收方法以及使用其的氨气的再利用方法
- 下一篇:改性层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