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式制丸方法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44440.X | 申请日: | 201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1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绍英;施火结;马松柏;姚刚;魏文军;李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J3/06 | 分类号: | A61J3/06;A23P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式制丸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成药、食品加工技术范畴,涉及一种带式制丸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制丸机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工等生产领域。粘塑性物料的制丸多采用固定轴三辊搓丸机。如已公开的三辊搓丸机专利(专利号:CN03130428.1)中,主要工作部件包括一个有螺旋凹槽的托辊和两个带有半圆型螺旋槽的搓辊,搓辊的螺旋槽的法向形状为成丸的半圆形状,搓棍的螺旋方向和托辊的螺旋方向相反、螺距相同;将两搓辊平行布置,使两搓辊外径相切;托辊布置于两搓辊下方,并使托辊的螺棱突入搓棍的螺旋槽内。制丸开始时,料坯由后端进入两个搓辊形成的空间内并被两搓辊螺旋槽搓动、滚转,突入搓棍螺旋槽内的托辊螺棱可承托料坯,料坯在两搓辊螺旋槽的搓揉、推动下,前行过程中逐渐被搓圆、搓光,最后从前端出丸。该机可以连续生产,但只能单通道作业,生产能力受限。
目前实际生产中还使用另一种浮动轴三辊搓丸机。浮动轴三辊搓丸机主要工作部件包括轴线平行布置的两根宽环槽搓辊和一根窄环槽托辊。托辊和一搓辊定轴转动,另一搓辊转轴浮动;两搓辊转向相同,搓辊转向与托辊转向相反;两搓辊的宽环槽轴向相对,搓辊的槽脊可突入托辊的窄环槽内;两搓辊位于托辊上方。作业时首先使转轴浮动搓辊的槽脊与定轴转动搓辊的槽脊保持一定间距,预制成圆棒状料坯轴线与三辊平行态落入三辊间,在三辊的带动下滚转;随后,浮动搓辊逐渐靠近定轴搓辊,搓辊的槽脊逐渐切入滚转的料坯,搓辊环槽逐渐增加与料坯的接触区域旋搓出光滑表面;至两搓辊槽脊间隙最小时料坯形成多个独立球丸,最后,拉大两搓辊间距,使成型后的球丸纤由浮动搓辊和托辊之间落下。该机为单工位、批次进料、批次成型作业模式,产能较低。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的制丸技术方案,将在一台机器上实现多通道、多批次、连续成丸作业,提高生产能力,简化机器结构、改善调控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式制丸方法与装置,其原理是:利用两条开有平行沟槽的柔性环形带形成的楔形接合区域内的带间相对运动,以及两带槽脊间距的逐渐缩小,对预制成圆条状的料坯进行滚动缩颈、切断和揉搓成丸。用沟槽形状确定成丸的形状和尺寸、通过接合区域长度和两带间的相对速度控制揉搓圈数、通过带宽方向的沟槽数目、结合区长度和两带速匹配调整生产能力,在一台机器上完成对粘塑性物料的多通道、多批次、连续成丸作业。
本发明所述的带式制丸装置包括:上带(1)、上带驱动辊(2)、上带折向辊(3)、下带(4)、下带驱动辊(5)、下带折向辊(6)、机架(7)。上带(1)和下带(4)均为环形构造;上带(1)和下带(4)与物料接触的外带面上设置有平行沟槽(8),沟槽(8)在横断面上的轮廓为回转体状丸的母线;两沟槽(8)间有槽脊(9);与辊接触的内带面上设有多条梯形条(10)。驱动辊及折向辊均为圆筒状,并设有与梯形条(10)具有相同间距的梯形凹槽(11)。
上带(1)由上带驱动辊(2)和上带折向辊(3)张紧成有平直边的扁环形;下带(4)由下带驱动辊(5)和下带折向辊(6)张紧成有平直边的扁环形;两条扁环形带上下布置,分别由各自的驱动辊带动作回转运动,并形成楔形接合区域(12);楔形接合区域(12)内上、下带的沟槽(8)及槽脊(9)轴向位置相对,并且须有相对运动,使球丸中心的运动方向朝向出料斗(15)方向。出料斗(15)在带宽方向设置两边窄、中间宽的3个出口,中间出口(18)收集成品,两边出口(19)收集回收再用的边角料。
为保证粘塑性料坯(13)在两带楔形接合区域(12)内相对两带滚动,楔形接合区域(12)的开口高度H须大于圆条状料坯直径R。
楔形接合区域(12)的长度影响揉搓时间和揉搓圈数,其最短长度应远大于回转体球丸的最大横断面的周长。
带宽方向的沟槽(8)数目直接决定着制丸机的生产能力。
上、下带上的梯形条(10)及驱动辊和折向辊上的梯形凹槽(11),可有效解决跑偏问题。
带式制丸机的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44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人源化抗CD22抗体
- 下一篇:一种杨梅干香蕉皮米酒及其制备方法